五、非注册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
从一般社会学角度考察,一个团体获得执政当局注册,即获得现实社会体制的认可,尽管思想理念有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默契;与此相反,而一个团体没有能获得执政当局注册,与现实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大,两者之间的张力自然比较大。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属于三自爱国会系统,海淀堂是北京市政府公布的五大模范宗教活动场所。因此海淀堂大学生团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和睦。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比较强调“爱”,强调有益。他们包容性比较强,能够接受对神的质疑,愿意进行讨论。他们开展对社会性热点问题的讨论,如曾就同性恋问题作过专题讨论。主要观点是倡导通过信仰克服同性恋倾向,同时告诫教会与信众要“爱”同性恋者。大家认为,按照《圣经》,同性恋的确是罪,但是仍主张对待同性恋者要像爱罪人一样去爱。他们也会推荐国外翻译的著作,比如《标杆人生》,但是最重要的是强调多读《圣经》。对于国内学术界的神学著作,倒是很少提到。他们非常反感邪教或基督教异端,对此很戒备。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比较了解和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有关政策。尽管他们也希望能传福音,但是一般都会采取在教堂开展活动,比如圣诞赞美会等方式来开展,鼓励团契成员带自己的同学过来参加。他们会高兴有新成员的加入,但并没有强烈的传福音的压力。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他们比较理性和清醒。比如他们很明确基督徒不能入党,因为“党章规定党员不能有宗教信仰”和“马克思是无神论的”。但是他们很少批评政府,更多地是强调维持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平衡,既要维护自己的信仰,又要融入现实生活。海淀堂大学生团契的集中讲道和小组查经分享中,基本上不涉及对现行国家政治制度的看法,也不讨论国际关系,尽管他们和外国的教会也不是毫无联系。
中关村教会属于非注册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因为,它在非正式许可下开展宗教活动,因此内部结构比较隐秘,其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而与外部社会之间有较强的张力。
中关村教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信徒相对要求比较严苛。所以大多数的信徒内心不轻松。在教会中,很少有特别开心和快乐的时刻,多数时候信徒们都很严肃,谦卑和充满畏惧之情。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坚固信仰,以达到思想上的一致性。那里的大学生基督徒内心会有比较强烈的冲突,不仅在信之前,在信之后也是。就像他们说的,信教后发现更痛苦,因为认识到自己的罪,想要自己承认和战胜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否定自己的过程。所以,他们认为信教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为了减少自己的罪,为了将来能进天堂。
中关村教会更强调他们受到了政府的逼迫,认为自己的信仰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信仰和社会的冲突,不断地想办法冲破现实社会的种种障碍,从而达到信仰的纯正和深入。他们急切地努力地想发展壮大自己的教会,不断地坚固成员的信仰。他们不仅强调自己与世俗社会的不相容,同时也很排斥其他宗教信仰,对三自教会非常不认可。分享时,他们经常感受到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基督徒在社会中受到的苦难和歧视,自己面临和信仰冲突时的各种为难和纠结。这一切都想表明,在中国做一个基督徒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格外的努力。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冲突和分离来表明自己信仰的纯正。似乎冲突越大越严重,越表明他们信仰的必要性。
在中关村教会里的大学生基督徒几乎从来不去三自系统的海淀堂。但是,从中关村教会出来后的信徒有的参加海淀堂的大学生团契。调查者观察到同类型之间的教会有联系。比如在非注册的教会之间,如守望教会的成员到中关村教会的三堂参加活动。
总之,海淀堂大学生团契中的基督徒更希望自己的信仰能融入现实生活,中关村教会更强调信仰与现实世界的不相容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宗教热”的升温,宗教势力不断向高等学校渗透,其中教会体制外的“文化传教”成为主要的传教方式。在境外宗教势力的支持下,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一些毕业生到美国教会大学或神学院学习。其中,有些人士成为基督教职业传教者,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传教活动,组织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拒绝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领导,成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难题。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教育领域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
注:文中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注释:
① 孙尚扬、韩琪:《北大学生对基督宗教的态度:初步调查与分析》,页61。
作者,中国社科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