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lin,1706—1790)是美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他出身寒门,没有上过几年学,全凭自己刻苦勤奋而自学成才。长大后成了有名的出版商,杰出的文学家和哲人。1731年在费城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建了美国哲学学会。独立战争时期投身反英斗争,参与过独立宣言的起草,被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为美利坚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l787年当选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被历史学家誉为美国“开国三杰”之一。他从一名普通印刷工人逐步成长为世界伟人的传奇经历,则成为所谓“美国神话”的象征。他在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致力于大气电的研究,并发明了避雷针,是“18世纪卓越的科学家”。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赞誉他:“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敬佩的只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第二位也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第三位还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
十分难得的是,富兰克林还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来,亲自精心写下了珍贵的《自传》,这对于像他这样杰出的人物来说是很少见的。200多年来,这本自传成为脍炙人口、广为传播的“良师益友”,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这本自传也成为后人研究富兰克林思想的第一手权威资料。本文将根据《自传》,集中探讨一下富兰克林对宗教的看法,并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这应当是很有说服力的吧。
二
富兰克林这样谈到了上帝:“我的一生靠着上帝的福佑,大都交上了好运,使我的处世之道颇为成功。”①
“既然说到上帝,我愿谦卑地承认:上面提到的我所有的幸福都要归功于上帝的眷顾——是上帝指引了我的处世之道,并取得成功。至于将来,我不该擅自设想,但我的信念引导我满怀希望:上帝的眷顾仍然会降临于我,使我一如既往的幸福,并且能使我像别人一样,承受人生的厄运。未来的命运复杂多变,只有上帝清楚;只有主的威力能给我们带来福音,即使我们处于灾难之中。” ②
看到此,不免有人会津津乐道了:富兰克林是相信上帝的呀,很多杰出人物、科学家都是宗教信徒啊……且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早年,父母就使我受到宗教的熏陶,让我在孩提时代就虔诚地接受了非国教思想。但是,由于我阅读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的书籍,发现书中一些争辩的论点,因此在我不到15岁的时候,我就有了怀疑,其至怀疑到《圣经》中的《启示录》。我还读过一些反自然神论的书籍,据说这些书籍是博伊尔牧师讲道取材的核心内容。这些书籍对我的影响与作者的原意完全背道而驰,因为他们引证并对其反驳的自然神教派的论点,我认为远远没有自然神教派的论点有说服力。总之,我很快就成了一个自然神论者……”③
在这里,富兰克林说得很清楚、很确切,他所信仰的“上帝”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的“上帝”,这样的宗教已经不是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宗教了。马克思指出过:“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④
富兰克林继续写道:“我渐渐相信,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实、诚恳和正直,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正在于此。我这一生定会身体力行,而且这个决心已经付诸笔端,记在我的日记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就是《启示录》也没有我这个决心重要……这种信念,借助上帝的仁慈之手,或者某个守护神的祝福,或者偶然的契机,或者是三者的总和,保护了我,使我度过了危险的青年期,在远离父母的呵护、身处异国他乡的危险境地,避免了可能因缺乏宗教信仰而任意犯下的任何大错。至于说到‘任意’,那是因为我年轻无知,没有经验,再加上他人的欺骗,因此上述提到的所发生的事情有其必然性。我初次步入社会,人品还算可以,我非常珍惜,也决心保持它。”⑤
看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了爱因斯坦相关的论述:“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父亲、母亲和范围更大的人类集体的领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错误。求得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形成了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这个上帝,他保护人,支配人,奖励人和惩罚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类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就是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⑥
富兰克林往下写道:“在宗教方面,我从小就接受长老会教派的宗教教育。虽然该教会的一些教义,比如‘神命永恒’、‘上帝选民’和‘神的谴责’等等,我都难以理解,对其他一些教义,我也持有怀疑的态度,我很早就不参加该教会的公共集会,星期日是我的读书日——尽管如此,我从来不是没有宗教原则的。比如说:我从来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以他的神意治理世界;上帝最称道的是与人为善;人的灵魂不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今生,就在来世。我认为这些都是各种教派的精髓。”⑦
富兰克林还谈到“各个宗教的精义”。这种精义不会引起任何教徒之间发生冲突,具体内容如下:
“世间只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
治理世界就以上天的道义。
人们当以崇拜、祈祷和感恩向他表示敬意
与人为善,这是上帝最大的希冀。
灵魂永远不朽,
今生或来世,上帝必定惩恶扬善。”⑧
关于宗教的疑点与其道德的意义,爱因斯坦说得更清楚:“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以后,它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要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构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宗教,教育却考虑得太少了,就连仅有的那一点考虑也还是很不系统的。”⑨
富兰克林在道德完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努力想“构思一个大胆而艰巨的计划——追求道德完美的境界”。他认识到:“认为完美的道德于人有利,这仅仅是空洞的信念,并不足以防止我们有过失;我们必须打破坏的习惯,培养并确立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行为正确,而且贯彻始终。”为此,他拟定了节制、节言、秩序、决心、节俭、勤劳、诚实、正直、中庸、整洁、宁静、贞节、谦虚等13条道德名目及其戒律,作为奉行的“道德准则”。⑩ 他甚至认为:“恰恰是到了真正需要成立一个‘道德联合党’的时候。把各国的仁人志士组成一个正式的团体,遵循正确而贤明的规章,这些讲道德的善良的人们,恪守这些规章的自觉性比普通人遵守法律还要高。”在他看来,“如果有人具备资格试着建立这样的政党,那一定会得到上帝的保佑,一定会取得成功。”{11}
富兰克林“不属于任何教派”,他是这样对待“一切宗教”的:“既然我国各个教派都有,我对各个教派都表示尊敬。但是我尊敬的程度有所不同,因为我发现这些教义多少与别的一些观点相混杂,而这些观点并不能鼓励或促进人们的道德情操,不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而主要是分裂我们,使我们彼此产生敌意。尤其是,我认为:即使最坏的宗教也有其好的一面,因此我对一切宗教采取尊重的态度。这样我在谈论别的宗教及其信仰时就减少了一切不良的影响。”{12}
“对于公共礼拜活动,我很少参加,但是我仍然认为:做礼拜是应当的,如果主持得当,也有作用。对于费城唯一的长老会教堂和教长,我每年照例定期捐款,以示支持。这位教长作为朋友,有时候来访问我,规劝我参加他的布道活动。我也听从他的劝说,间或去做礼拜,曾经连续去了有5次,如果他在我心目中真是一个称职的牧师,也许我还会继续参加礼拜活动,尽管星期日是我的学习时间。可是他的布道内容要么是宗教方面的争论,要么就是讲解长老会独特的教义。这种说教枯燥无味,毫无意义。他从来没有宣扬或者强调某一条道德原则,其宣教的目的似乎是让我们成为长老会的教友,而不是好公民。”{13} 以后,他不再去教堂做礼拜了。富兰克林对待做礼拜的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盛顿,也是一位很少走进教堂的人,几乎不参加弥撒。当教堂的牧师对此提出非议时,华盛顿承认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坏榜样”,但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变。
富兰克林表述过,他喜欢的布道牧师是这样的:“……他的教义几乎没有什么教条,而是强调道德的实践,或者按照宗教教规来解释什么是行善。”{14} 他在1728年编写了一种祈祷文,作为自己私下使用,取名为《信仰条例和教规》。简短的祷告文如下:
“啊,万能的上帝!
啊,至上的天父!
增添我的智慧,
以探索真挚的情趣。
加强我的意志,
执行你指挥的命令。
接受我善良的效力,
为你其他的臣民。
这是我唯一的报答,
为了你对我连绵的恩宠。”{15}
不难看出,祷告文的“精义”是为“其他的臣民”“效力”。
至此,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富兰克林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这种熏陶”,“宗教只是他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一个生活框架而已”。他自认“缺乏宗教信仰”,对宗教“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怀疑到《圣经》中的《启示录》”,他自认“缺乏宗教信仰”,他认可的宗教“精义”是“与人为善”、“强调道德的实践”,而且他还清醒地指出“教义多少与别的一些观点相混杂”,无助于“鼓励或促进人们的道德情操,不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所以,他格外重视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亲身实践,尽力而为之。
对于那些传统宗教见解过于固执或对其宗教知识过分自负的信徒,富兰克林还自编了一则宗教寓言讲述给他们听,带有半开玩笑、半揶揄的意味。这篇寓言完全是仿照《圣经》的风格,以严谨的格调和圣经式的语句写成的。请看:
“1. 这些事情开始发生。亚伯拉罕坐在帐篷的门口,太阳就要落山了。
2. 他看见了一个弓腰驼背的老人从野外走来,手上拄着拐杖。
3. 亚伯拉罕站起身来迎上去,对他说:请到屋里来吧,洗洗脚,过完夜后,明天早起上路吧。
4. 这个人说:不了,我将住在树下。
5. 亚伯拉罕执意请他进屋。他同意了,他们一起走进帐篷,亚伯拉罕烤了些面包,他们吃了晚饭。
6. 亚伯拉罕看见他不向上帝谢恩。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礼拜至高无上的上帝,那天与地的创造者?
7. 这个人回答说:我不崇拜你所说的上帝,也不祈祷他的名字。因为我已使自己成为上帝,他住在我的屋里,为我提供着一切东西。”{16}
三
我们可以从富兰克林深入浅出的有关宗教的自述中,得到一些启示,悟出一些道理了。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成为宗教信徒?
回答可以很简单。“早年,父母就使我受到宗教的熏陶,让我在孩提时代就虔诚地接受了非国教思想。”“我从小就接受长老会教派的宗教教育”。在那样一个宗教盛行的家庭、社会环境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英国科学家、哲学家罗素在1927年“全英非宗教主义”者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说《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其中谈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论点。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这种熏陶,这才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夫·温伯格也有过考虑:“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告诉我,他是一位正统派犹太教徒,其教规繁杂,作为其教徒并不轻松。但他并不相信上帝,因为对于他而言,宗教只是他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一个生活框架而已。他伴随着它长大,他愿意待在里头,除此之外,他并不觉得它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我认为,在英国去教堂的人群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一类。”{17}
据此,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有的自然科学家会信仰宗教”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准确、更合理地这样提问题:为什么有的宗教信徒能成为自然科学家,而绝大多数宗教信徒并未成为自然科学家? 这种提法是符合实际的。前者那种提法会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成为自然科学家的人对宗教信仰有兴趣,他们的成就离不开宗教。其实,一般是成为宗教信徒在先,研究自然科学在后;一位宗教信徒是否能成为自然科学家与其宗教信仰无关,宗教信仰对自然科学研究活动根本没有积极作用。
事实上,杰出人物和科学家信仰宗教是一回事,而他们取得的成就则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可能有什么“融合”可言。倒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摆脱宗教有关。有一种说法,“科学家是怀着对宗教的虔诚去从事科学研究的”,此言差矣。有些科学家可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但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却把宗教信仰放到一边去了。倒是研究成果的获得常常伴随着对宗教信条的怀疑。比如,相关的研究已经表明,哥白尼取得的天文学成就,并没有得益于他笃信的天主教,而毋宁是他怀疑上帝旨意、摆脱神权统治的结果。{18}
再比如,伽利略的情况也是如此。他要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捍卫真理,就必定会不屑于理会《圣经》词句的表面意义。1613年12月21日,他在给贝内代托·卡斯泰利(伽利略最好的、最喜爱的学生,本笃会修士)的回信中写道:“我唯一要补充的是,虽然《圣经》绝不会错,但如果讲述和解释《圣经》的人总是从词句的表面意义出发,他们就会在很多方面弄错……这样,不但许多矛盾可能会显而易见,而且甚至严重的异端邪说和亵渎言辞也可能会同样显而易见,因为到了那时,就会有必要给上帝安上手、脚和眼睛,赋予上帝以人的肉体感情,如愤怒、懊丧、仇恨,有时还包括对往事的遗忘和对未来的无知。”{19}
“我认为,《圣经》的目的是要使人相信为使灵魂得救所必需的真理,”伽利略在信中接着说:“除了圣灵的声音,无论是科学或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使这些真理变得可信。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相信,就是这个给我们以感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上帝会把科学和其他手段弃而不用,而是用借助于这些手段我们自己就能发现的事情来教导我们,就《圣经》极少提到的这些科学而言,情况尤其如此,其中首先是天文学,它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以致那些行星的名字一个也没有提到。当然,如果《圣经》的作者有意将天文学教给人民,他们是不会如此全面地忽略这个问题的。”{20} 实质上,伽利略是在向《圣经》不宣而战,是跪着造反。
如若,自然科学家真是“怀着对宗教的虔诚去从事科学研究”,那就将一事无成了。牛顿的“上帝第一推动”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反例。他倾注前半生心血,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自然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就再没有多少重大的科学创见了。因为他虔诚地甘心让上帝来干预他的自然探索了,于是提出:“所以,重力可以使行星运动,然而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作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因此,由于这个以及其他原因,我不得不把我们这个系统的结构归之于一个全智的主宰。”{21} 这时,牛顿失去了科学的研究能力,他反而埋头于炼金术的研究,热衷于《圣经》经文的考证与诠释,这些徒劳无益的事情无谓地耗费了他后半生的精力,使他沦为了神学的奴仆。
富兰克林不仅是政治家,也是科学家。从自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时候,压根儿是不提什么宗教信仰的。他在1742年发明了一种火炉。这种火炉能够使室内更暖和,而且还能节省燃料,因为新鲜空气进来时就经过预热。他撰写、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题目解释为“新发明的宾夕法尼亚州火炉说明书:详细说明炉子的结构和使用力法;室内取暖胜于其他任何取暖用具;凡有疑问必答,有异议必解释”等等,却只字未提对上帝的“虔诚”。富兰克林参与创办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把教堂改成过学校。
富兰克林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是研究大气电和发明避雷针。他写过一篇论文,论述了闪电与电的相同性,还提出了从云中引出闪电的具体实验方案。实验被他的朋友证明是成功的,他自己亲自在美国费城用风筝做了类似的实验,也取得了成功。这两件事情在电学史上都有记载。该论文被翻译成法语,编成小册子在巴黎出版发行。没有想到,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得罪了皇家自然科学导师诺莱神父——他是很能干的实验家,出版过电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当时颇为时兴。但是,富兰克林并未因为神父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经过实验验证的研究成果。他从未把研究自然与“赞美上帝”、“认识上帝”、“揭示上帝的光荣”、“增加对上帝的爱”等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①《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铨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 同上,第3页。
③ 同上,第60~61页。
④《马恩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65页。
⑤《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铨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⑥《爱因斯坦文集》第l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79页。
⑦《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铨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⑧ 同上,第105页。
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94页。
⑩ 参见《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铨申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页。
{11} 同上,第105页。
{12} 同上,第88页。
{13} 同上,第89页。
{14} 同上,第109页。
{15} 同上,第94~95页
{16}《富兰克林文集·经济、社会、人生》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第264~265页。
{17} 参见英国BBC有关“无神论”的访谈系列,史蒂夫·温伯格访谈录,采访者乔纳森·米勒。
{18} 参见于祺明:“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与上帝”,载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19} 达娃·索贝尔《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谢廷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0} 同上,第71页。
{21} 转引自H.S.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2页。
作者简介:于祺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本文责编:辛 仆
(《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