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当代中国大学生信教不断升温的现象(3)
时间:2014-01-28 19:11来源: 作者:习五一 点击:次
三、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 我们国情调研课题组对北京高校集中的海淀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者深入大学生基督教聚会点,进行田野考察。其中,一个是海淀堂大学生团契,属于三自爱国会系统;一个是中
三、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
我们国情调研课题组对北京高校集中的海淀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者深入大学生基督教聚会点,进行田野考察。其中,一个是海淀堂大学生团契,属于三自爱国会系统;一个是中关村教会,属于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调查显示,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其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此类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
根据课题组田野调查的笔记,2004年,课题组成员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曾参加过两次中关村教会聚会,当时在一个小两居的客厅里进行聚会,人数不多,约二三十人。而2012年12月,当课题组成员再次到该教会进行田野考察时,据教会的人说,经过8年的发展,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分为三个堂,即一、二、三堂。该教会的成员多数来自北京中关村一带的高校学生和毕业生。从三堂来看,成员人数有80~90人。其中,8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在校学生占60%以上。据说,一堂的年轻人更多,90%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因为家庭教会的私密性,所以,新增加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已有成员传播福音的结果。
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中关村教会在2004年时,大约有二三十人,只有一堂聚会。而到2012年底,已经扩展为三堂,每堂以80人估计,大约有240人,其中以海淀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为主。就这个家庭教会而言,经过8年的发展,基督教徒增长了大约10倍。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这样的增长迅速,值得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
中关村教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教会有职业的传道人,即主要从事传福音的工作,比如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晋洪林。他大概是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之后在中关村教会从事专职服侍工作。他每天到北京大学的食堂进行传教活动。他说每天向30个人传福音,如果没人理会也不再继续,但是每次从来没有出现30个人都拒绝的情况。当然他也承认,多数会拒绝,也有人反感,但也有不少人感兴趣,并随他来到中关村教会。课题组成员所在小组的几位北大男生几乎都是他带来的。不仅如此,他连北大食堂的工作人员都发展成为教会成员。从2012年2月开始,他被抽调到一堂,开始在清华大学食堂进行传教活动。
中关村教会的组织属于非公开性质,普通观察者难以知其内部结构。从一般调查者的角度观察,其组织有两个特征。
第一,成员队伍稳定,参加聚会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联系方式隐秘。据调查者观察,中关村教会中的大学生基督徒多是通过同学或校友的传教而来到教会,不久后便成为信徒。教会活动地点隐蔽,在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信息。他们仅靠手机和email保持联系。该教会的信徒是以青年人为主,尤其以大学生为主,而这些大学生中,又以北大清华的学生居多。当然,教会发展信徒也不局限于大学生,只要有机会,他们会向各种人士传教。信徒的队伍相对稳定,绝大部分成员都能坚持来参加聚会活动。每次来的新成员不很多,约三四人。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平时会发短信沟通或提供信仰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多数大学生进入教会的时间不长,但很快能成为信徒。就观察者所在的小组来看,新加入的人比较多,在校大学生都是刚信教,或者是慕道友。他们从进入教会到成为信徒的时间都不算长。一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男生,2011年11月经晋洪林在食堂传教,带来教会,在2012年4月已经做了决志祷告。据他说,刚开始也没兴趣,后来读了教会推荐的几本书,开始动摇原来的想法,其后经过劝导后,就信教了。
中关村教会的经济来源不明朗,从不公开经费收入与来源。根据课题组成员观察,每次聚会有午餐提供,每次参加聚餐者为60~70人。因为聚会者大多数是在校学生,因此每人的奉献金为5元。而5元钱只够一个人的饭菜的成本。2011年圣诞节聚会的午餐,菜比往日丰富。调查者没看见收钱的纸箱,特意询问,被告知说教会请客。教会聚会点是一座新楼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约70平米。因为地处苏州街地铁旁,估计每月租金至少为5000左右。此外,教会还需要支付晋洪林等职业传道人的生活费用。这些经费从何而来,属于教会的核心秘密。这样的独立于三自爱国会之外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属于传教事业重点开拓的领域。
从课题组调查者的角度思考,它的生存和发展,除信仰者自身的力量外,有重要的外部因素推动,特别是教会经济、教会的神学思想等等,值得深入调查研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