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无神论教育进入大学可能吗?――记一次关于大学生无神论教育的座

时间:2006-04-17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06.2 作者:秋实/整理 点击:
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5年第六期上,刊登了署名文丁的文章《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 一组有关调查和论文的述评》,通报了有关杂志关于宗教在大学生中发展状况以及信教原因的论述。在2005年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上,来自一些大学的教师也
  

    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5年第六期上,刊登了署名文丁的文章《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  一组有关调查和论文的述评》,通报了有关杂志关于宗教在大学生中发展状况以及信教原因的论述。在2005年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上,来自一些大学的教师也谈到了目前大学生无神论教育匮乏,出现了大学生加入宗教比例增长的趋势。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与《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于2005年12月15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无神论教育能否也进入大学校园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北京市科协的同志和杂志编辑部同志们。中国无神论学会秘书长习五一研究员组织和主持了这次会议。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无神论进校园的背景
    杂志主编杜继文首先阐述了这个问题的有关背景:现在,国际上出现的世俗人文主义运动与宗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冲突,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上也产生了影响,关于宗教与教育是否分离和政教是否分离,在美国争论得十分激烈。在我国,历史上就有外国人企图将中国基督教化的情况,随着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涌入,将中国宗教化的想法在某些人那里又出现了,一些国外教师以授课为名,一些留学生以交朋友的名义,进行暗中传教的事,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也卷入其中;国内有些人认为中国传统中断了,要把儒教推崇为国教。总之,到底是要宗教推动社会发展,还是要科学与理性来发展社会和文化,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话题。杜继文先生认为,在校园里允许宗教发展是没有法律根据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个人权利问题,宗教没有权利逾越其宣传领域到校园去传播。至于无神论是否应该走入大学校园,有无可能占有一席之地,让同学们了解全球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建设我们的先进文化,请大家来一起讨论一下。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无神论进入大学校园的原因

    清华大学的赵南元教授对此充满了无神论的乐观主义精神。他认为:第一,大学生的世界观摇摆期已过,因为世界观问题应该是在上高中时期解决的问题。长期的基础科学教育,这些学生应该是无神论的世界观。第二,各种宗教在中国成不了气候。历史上,中国没有一个朝代是宗教统治,佛教、道教、基督教没有,儒教也没有。中国政权永远摆脱不了“神权君授”。终极问题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问题,孔子的“祭神如神在”、“不语乱力怪神”影响很深,中国人大部分不信神,把政权看成是高于神权的,求神拜佛也是功利目的。现在知识分子如大学生信教也好、信神也好,都是希望从中得到现实的利益,真正信仰的东西很少。至于一般老百姓怎样生活,还是科学普及管用。

    北京科技大学的左鹏副教授却与赵教授的观点大不相同,他根据自己对大学生信教问题的调查,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信教的。中小学生接受的只是一种广义的无神论教育,真正谈得上信仰的世界观还未最后确立,即使确立了,也可能摇摆不定。进入大学以后,各种思潮的涌入,信仰和文化的多元化,经意不经意间接触了宗教,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人总是要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撑的,生活中总是要有追求的目标的。中学时期,考大学是唯一的目标。刚刚进入大学,旧有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还未形成,用什么来填补自己的精神就成了问题。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各种文化,而宗教文化独特的魅力很容易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对宗教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之后,再加上传道人或教内人士所营造的温馨的环境和氛围,以及教内人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这都使得大学生心驰神往。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破除对于宗教的神秘感,还需要无神论者做大量的工作。

    中国语言大学的王刚博士讲述了语言大学的情况:校园里有2/3的留学生,他们几乎来自各个国家,校园就是个小的联合国,而中国学生只占1/3。在这里,穿着各种服饰的人都有,各种宗教文化的碰撞与传播,显示了比北大、北外更多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外国人在利用中国人学习外语高涨热情的同时,将西方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灌输进来。但是在学校里,入教的大学生中,真正能为宗教而殉道的人很少,他们大多是准宗教徒,比较急功近利,看重的是治病和如何享福发财。更多的是学生处在“信”与“不信”之间。中国人要摆脱有神论的冲击,经济上必须向前发展,否则,英语永远是强势语言,文化上就要受侵略。


   
大学生无神论教育从何处切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副教授李超英认为:初步建立无神论世界观的任务经过中小学教育应该基本上已经完成。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考虑大学里的无神论教育,应该主要针对有神论的宣传来进行,其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抵御传教的能力。目前传教中比较有迷惑性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科学家信教的问题。这个问题迷惑性很大。“科学家都信教,你还不信?”所以一定要把科学家信教到底是怎么回事讲清楚,对著名科学家的信仰问题要逐个讲。要分析信教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比如关于基督教对科学的作用,有人分析认为基督教是“一神论”,相对于“多神论”的信仰,它的忌讳少多了,所以科学家能比较放开手脚地研究,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样看来如果说基督教在历史上对科学起了促进作用,那恰恰不是由于它信的神比较少。既然如此,那无神论一个神都不信,什么忌讳都没有,不是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吗?

    二是科学存在缺陷问题。他们举出一些目前科学解释不了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并由此就说我们还需要宗教。这是个很滑稽的逻辑。在相声等文艺作品里经常使用的一种“包袱”就是:“这事儿你不知道吗?那就好办了。”听到这种话观众都会笑出声来。这说明大家都知道这是蒙人的方式,只要对方不知道,自己就可以说什么是什么了。其实有神论、伪科学之类的宣传使用的就是这种逻辑。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广大群众清楚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即“我不知道不等于你就一定知道,我是错的不等于你就一定是对的。”科学从来就不讳言自己有缺陷,否则那么多科学家还研究什么。但找出科学中的缺陷对于证明宗教的正确性毫无用处,要证明宗教的正确性只能依靠对教义本身的证明。

   三是科学与宗教不矛盾问题。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讲,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两者可以相安无事。但在根本的思想精神上,两者肯定是矛盾的。宗教的一个基本精神是信仰,先相信某教的结论,然后再寻找根据。而科学的一个基本精神是怀疑,当所有关于神存在的证据都站不住脚的时候就要怀疑“神存在”这个结论本身是否成立了,而这在各种宗教里都是万万使不得的。宗教要求人们只能在坚信结论的前提下继续寻找证据,而这在科学那里又是万万使不得的,这种思维方式肯定会妨碍科学探索中的思考。

    四是信教有利于道德建设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方面是理论上的,另一个方面是实践上的。宗教中的道德在理论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整个人类道德相同的道德,遵守这些道德与信不信教无关。另一部分是各宗教独有的道德及其用以约束道德的观念,比如“因果报应”说。按照这种说法,一个人如果杀了人来世会遭到报应,于是信教的人由于害怕遭报应就不会去杀人了;可按照这种说法,有人如果被杀那肯定是他前世作了孽该遭此报应,那别人杀他又是应该的了。所有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并不是抑恶扬善的。现实世界中很多冲突恰恰是由于人们信了教,比如中东的冲突等等。

    申振钰教授认为无神论教育可以用多种形式以多种角度进入大学,她以2000年在北方交大进行的一次与博士生、硕士生关于“科学精神”的学术讨论会为例,说:学生们思想活跃是非常可贵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来启迪他们面对有神论的宣传如何去思考,怎样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辨别是非真伪。对于宗教,如果仅从信仰的角度,是无法说清和说服人们要不要信教的问题,很多人是为了从中获得心理安慰,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神论把自己装扮成科学,如有人要把“神创论”说成是科学,并向社会广大公众散播,混淆科学与宗教的界限,制造“伪科学”并影响人们的世界观,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向学生们说明白。宗教是基于信仰的,这样的信仰是先入为主的,只要信就可以了,不需要事实根据和检验,它只会让人放弃思考,思想受到制约。而科学是基于事实和检验的,它拥有探索、质疑、实证和理性的精神,通过事实和检验向人们提供可靠的知识和方法。而能够使人们思想获得自由与解放,运用科学的武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应该是无神论的思想。“神”是不可检验的,因此也无法用科学解释,因而不属于科学范畴,它只能在信仰的范畴里发挥作用。“神”不可以随意拉科学的大旗为之招摇过世。


    
无神论教育如何走进大学校园?

    几位年轻教师担心,现在直接在校园里谈无神论恐怕引起普遍反感,因为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学校里留下的阴影,以及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无神论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地位,许多人对其有很深的误解,以为又是什么政治宣传,会招致攻击。

    中央民族大学的于祺明教授就自己的教育实践发表了见解,他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犹豫和模糊状态,对宗教在“信”与“不信”之间,因此对无神论进入校园的必要性问题无庸多谈。几年来,他在哲学与宗教系里开设了“科学与无神论”选修课,很成功,这个文理交叉的课程为学生所欢迎,也受到学校的首肯,被学校评为优秀教育成果。他向学生宣讲的内容来自于李申教授编写的《当代无神论教程》,《科学无神论大学生读本》等。很多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非常愿意听这门课,因为他们对自身信仰的宗教认识也很模糊。他建议,在学校里除了选修课可以讲无神论,还可以请讲师团搞一些不定期的讲座,学生会欢迎有新信息的东西。现在的难点在于能够讲授这个课程的教师实在是匮乏。

    左鹏老师建议教育的有关部门是否能出台一个鼓励教师讲授无神论课程的文件,做到有章可循。杜继文老师表示,不排除政府的支持,但是希望以民间的形式,教师自觉地行动起来。习五一老师也希望无神论的“星星之火”能够在校园里逐渐“燎原”。

    孙倩副编审比较关心如何在大学里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实际操作问题,她提出无神论教育要和开发大学里的调查研究资源以及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相结合,本着“积极渗透,讲求方法和策略,争取支持”的原则,依托各种载体(如校报、校刊、网络、课堂、讲座、研究小组、校园文化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先行组织起来。她建议:一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必备的调查研究资源开发,通过对大学里学生关于信教问题的客观、细致的全面调查,用事实分析情况而不是简单估计,摸清学生在什么问题上需要帮助,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二要组织兴趣小组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翻译国外有关资料,并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上发表,吸引学生参加并进行自我教育。也可以组织在校园网上开辟博客论坛,营造一种互动参与讨论无神论问题的气氛。还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展览宣传等等。三要积极开发在校园里进行无神论教育的讲座或是选修课,整合现有的无神论专家力量,精选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形成一本较好的通行的讲义,积累好的教学经验,以供推广。总之,通过上述努力,能够开发和积累一批进行宣传教育与研究的资源:一份可供分析的调查报告,一些有效的活动形式,一批能够授课的教师队伍和教材。这样无论是推广经验还是上报呼吁,都会有充分的材料。

    她还提出我们在宣传无神论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不希望被别人误解为宣传无神论就是反对宗教,而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宣传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从历史和世俗人文主义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崇尚科学”的,希望大学生在遇到社会生活问题时,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处理问题,保持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己把握自己,自己主宰自己。

    作者简介:秋实,中国科协干部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