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科学家的贡献与荒谬同在!

时间:2008-06-11 00:00来源:原创:(北京天地生人网) 作者:tianyuan2980(李昕东) 点击:
#2 “底辟作用”的原因又何在? 2008-5-27 08:33 PM 对于自然规律的解读,无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易学太极主义的视角观察,学术理论的价值总有双重性。所以说:科学家的贡献与荒谬同在! 请看:“这种上升运动被地学界称为“底辟作用”,这是公认的爆发板内
  

#2  “底辟作用”的原因又何在?                              2008-5-27 08:33 PM

对于自然规律的解读,无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易学太极主义的视角观察,学术理论的价值总有双重性。所以说:科学家的贡献与荒谬同在!
请看:“这种上升运动被地学界称为“底辟作用”,这是公认的爆发板内地震的根本原因。”
当科学家发现了大自然新的科学规律,推动了人类科学认识的飞越,创造了新的科学语汇,就完成了伟大的创新和贡献。但是,辩证法与周易易告诉我们:发现真理与相关荒谬同步。这不仅是哲学,也是自然现象。
《黄帝内经》、《易经》总结了前文字时代华夏多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告诉我们:天文周期是地震的诱发触媒。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板块运动只是地震的原发成因。所以“底辟作用”只是让有关科学家们获得了权威话语权,有利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同步发生的是:新词汇成了禁区临界线,阻碍了古代科学巨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科学智慧遗产的学习,剥夺了“外行的”行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了解真相知情权。这就是唐山地震悲剧重演的“宿命”之一。
看了徐万民君的“ 地震成因与预测研究(一)”一文,感觉水平不低。因为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当前地震科学界的面貌。同时也看出:只有美国科学家才是仲裁者。这些发现创新理论的应用,都是我们祖先应用技术的局部。可见30年来,俺老汉常说:“科学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周易的试验证明”的话在不断发出回声定位。
至于地震与降水的关系,该文的论述显然也是局部成因。由于天文的作用,在板块临震角力的同时,大气峰面也在角力,峰面大规模电容器效应也会促成积雨云形成。这也是动物和病人感觉不适的因素之一,因为生命是动态液晶能场组合体。总之,我们华夏祖先运用的是天文周期慑动下的综合因素同步作用理论,只是表达语汇不同于科学系统而已。难道我们不是握有振兴中华的理论武器吗?

#4  #2                                                 2008-5-27 10:44 AM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里很多倍受压抑的民间专家,为什么你们不稍微露几手让全世界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网监政策的执行情况,你有能力“全世界看看”吗?老汉俺再做一次周易益智游戏让你看看新鲜:
#2  #1
人们所谓的“异常现象”是全球性的,因为触发地震的外因不是形成地震的内因。这个外因是天文,天文影响范围广。福建地区的“异常”现象稍强,说明台湾至印尼地区,在5月28日后和6月5日前后3日内,将发生6级以上强震。3月3日以来,老汉俺做两次周易益智游戏讨论,情况请参照翡翠人生的“ 3月中下旬疾病预测 ”。

――――――――――――――――――――――――――――――――――――――――――――――――――――附1:于耘华君的转帖                                                          2008-5-27 05:06 PM#1  中科院研究员:汶川地震将影响黄河流域降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11:27 中国新闻网
   从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接连两天的降雨甚至是暴雨,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似乎是“天公不作美”。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地震本身就和旱涝息息相关。
   长期从事地震对旱涝影响研究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解释说,地球覆盖着厚约100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内部布满裂隙,积蓄着空气、水等流体,其中气体的总量达到大气圈中气体总量的10%~15%。这些流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时刻运动着,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厘米。其运动方向除了平流外,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流体上升时,会给大气提供额外的能量,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给天气带来影响。
   同时,地震的发生,特别是板内地震的发生,是岩石圈与地幔之间的“壳幔边界”产生一股强烈上升运动造成的。这种上升运动被地学界称为“底辟作用”,这是公认的爆发板内地震的根本原因。底辟作用必然会影响岩石圈内流体的上升运动,进而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导致震后两三天内,震中数百公里出现大范围降雨。
   在汤懋苍等看来,地震本身只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种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天气的变化是壳幔边界运动所产生的另一种表象。从长期的天气变化看,汤懋苍说,底辟作用的发生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蓄过程,并在后期伴随着波动。目前,壳幔边界运动在东亚的北纬31°~35°地区表现得相当强烈,2008年已经在我国境内造成3次6级以上的强地震。
   对于今年1月9日在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汤懋苍认为,其“对今年初我国发生的冰雪灾害负有主导责任”。此后3月21日昆仑山地区发生的7.3级地震,到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这3次地震都发生在北纬31°~35°之间。今年4月,汤懋苍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就曾提出今年夏天北纬35°的黄河中游可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因此,今年黄河、渭水流域和河套地区的防汛工作应很严峻。
   据介绍,从历史上看,1933年和1958年发生在汶川以北几十公里的茂汶地区的两次地震,对当年的黄河大水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从1958年2月,在四川茂汶发生了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就出现了大水,流量达到每秒2万多立方米,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在更早些的1933年,同样是茂汶叠溪地震,震级为7.4级,使得黄河结束了自1922年~1933年持续了10多年的枯水期。这次从枯水期向丰水期的转变,一直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结束。(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附2:ANALOGMAN君的帖                                         2008-5-28 07:38 AM

#5  
“台湾至印尼地区,在5月28日后和6月5日前后3日内,将发生6级以上强震”    我们期待您预测的准确性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