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测字,就是用加减汉字笔画、拆合字体结构的方式附会人事,进而推断祸福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测字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算命术;在当今社会,它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在有些地方,测字这种迷信活动甚至又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迹象。从测字的表面上看,某个人的前程命运或者某件事的凶吉祸福都是从文字中派生出来的,好象文字符号可以决定或者预示人生的过去与未来;但是从本质上说,作为文字符号的汉字根本不具备反映凶吉祸福的功能,测字者并不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及其变化来推断事理,而是根据他对事理的判断来离合字形、解释字理。也就是说,"不是汉字的特征决定了事物的特征,而是事情本身的好坏决定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拆和对字理的解释"[1](P.58)。测字者正是利用了这种倒果为因的伎俩蛊惑欺骗了一个又一个的求测者。因此,测字不但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迷信,更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欺骗行为,需要我们深入地揭发和批判,使其难以有生存的土壤。本文独辟蹊径,拟从心理学上研究问题解决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测字的过程,供同行们参考。
一、测字过程中的问题空间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P.266)。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可以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状态,包括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3](P.266)。
那么测字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是求测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么是他想知道自己或者他人的前途命运,要么是他想知道某些事情的结局。实际上,不止是求测者的问题,还有测字者的问题,即怎么样使求测者信服他所说的,并且心甘情愿地把钱财提供给他。因此。在测字所要解决的问题空间当中,问题的初始状态表面上只是求测者提供的某个字,实际上除了这个字以外,还包括一些更重要的信息,即测字者骗取钱财的动机、欲望与伎俩,求测者相关的各种信息甚至测字时的情形与条件,特别是求测者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测字者在测字时肯定都要认真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自己可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字外信息的获得完全靠的是字外功夫。如果测字者只凭那一个字拆一拆,或者和什么五行六神联系一下就想测中,恐怕只有靠运气了。问题的目标状态表面上是求测者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东西,并且比较认可测字者的说法;实际上是测字者拿自己对求测者的问题判断(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去附会他所提供的那个汉字,且附会得比较巧妙,可以自圆其说,进而骗取钱财的愿望终于得逞。当然测字者在有些情况下不一定就是为了钱财,也可能是抨击朝政,反抗奸佞,表现出测字者的一些正义感。比如谢石为宋高宗拆"春"字"'秦'头太重,压'日'无光" [4](P.64),直指秦桧专权的事实;郑仰田给魏忠贤测的"囚"、"饥" 二字简直是给奸相来了个当头棒喝。他把 "囚"字测为"此当国一人也",把 "饥"字测为"此不凡之人,然不良之人也" [5〕(P.83)这的确需要一定的的勇气和胆量。正因为如此,如何认识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测字者内心所想的和他所表现出来的也就大不一样:表现在给别人看的是他如何离合字体、如何从字理分析事理;他内心真正想的则是自己怎样说求测者才会掏腰包,是应该说吉呢还是说凶,说福呢还是说祸?这吉凶祸福如何和他的那个字联系起来呢?换句话说,测字者心里想的是如何根据事理分拆字形、解释字理呢。
二、测字过程中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纽厄尔和西蒙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策略:算法和启发法。所谓算法策略就是一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答案的策略。启发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测字者在测字过程中会采用那一种策略?笔者的研究结果是启发法,因为算法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不符合测字的要求。测字要求测字者头脑要灵活、反应要迅速、态度要坚决,出口成章,一锤定音。如果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求测者不满意就边想边说,如此下去求测者恐怕早就失望了,不会耐心地等着测字者哄他的钱。和算法策略相比较,启发法在解决问题时较为省时省力,因而可得到测字者的青睐。测字者要实现骗取钱财的最终目标,首先要对求测者的问题性质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判断。其次根据这个判断去巧妙地附会对方所提供的那个汉字,尽量自圆其说,让求测者听了比较信服。因此,对测字者来说,如何准确把握求测者的问题性质、条件背景很重要,这是他成功欺骗求测者的第一步。可以说,测字者的硬功夫在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高明的测字者在这方面往往也有他非常管用的策略、技巧和手段。正式测字之前,测字者一般不急于让求测者写字,而是要对他作一细致地观察,从他的衣着、打扮、姿态、表情到职业特征,都要尽可能地揣测清楚,用其行话说这叫"班色"。 测字者通过"班色"形成初步判断,心里就有了一定的谱。在测字过程中,测字先生还有一套"扳脚"的伎俩,即通过套、哄、吓、骗等手段使求测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事都说出来,如此测字者就更有谱了。因此,名为测字,实为相人。对一些比较高明的测字者来说,他们还有一些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人平时十分注意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在测字时就可以根据它们来推断某些事情的变化。比如说南宋时周生初到杭州,有人以"杭"字测国事,他将"杭"字离合成"兀术"两字,言金兀术将要进犯[6](P.66)。这一结论不是他从"杭"字中看出来的,而是从当时飘摇动荡的国运中看出来的。
测字者准确把握求测者的身份想法后,在确定测字的基调和方向上也自有一套经验和特长。比如《英耀篇》中所说的相人术"天来问追欲追贵,追来问天为天忧,八问七,喜者欲凭七贵,怨者实为七愁。七问八,非八有事,定然子息艰难。士子问前程,生孙问近古","急打慢千,轻敲而响卖。隆卖齐施,敲打审千并用。十敲九响,十隆十成。一敲即应,不妨打蛇随棍上,再敲不吐,何妨拨草以寻蛇,先千后隆,无往不利,有千无隆,帝寿之才。故曰:无千不响,无隆不成"实际上也是测字者的生意经[7](P.66)。只不过里面夹杂着大量的行话,外行人可能看不明白,但是只要翻译一下也就不难理解。这里面行话的意思依次是:天,父亲;追,儿子;八,妻子;七,丈夫;生孙,商人;近古,生意;千、敲,即迂回盘问;卖是道出结果、亮底;响是令对方深信、折服;隆是恭维、安慰;帝是愚蠢;寿是自找不利。再如《元黄克应歌》中说"倘是欢言多吉庆,若闻愁语见伤悲","仕宦官员俄顷至,贵人相遇不移时" [8](P.142)也是这方面经验的总结。
确定了测字的基调和方向之后,测字者在考虑如何说时往往会采用逆向搜索的策略。所谓逆向搜索法就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反向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一旦洞察了求测者的心事,确定了对求测者是要恐吓还是要恭维之后,测字者要做的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种判断通过"合理"的办法附会在求测者提供的那个汉字上。能从这个字的音、形、义上解释最好(不过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测字者一般不会这样直接解释,否则测字还不成了人人会做的事情),不能解释就再看一下它的谐音、僻义,或者分拆字体,或者联系五行六神,甚至还会从背景条件中借字。只要能自圆其说,巧妙地解释,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即所谓的"随机应变,鬼神莫测,分寸已定,任意纵横"。例如,明朝马守愚为一退休官吏测"休"字,正面解释不了,竟然把它对着太阳照了一阵子说:"怎么这个字反过来看象个'兵'字,看来国家在军事方面可能要重用你。"这个马守愚"不愚",其灵活都已经灵活到字的反面去了[9](P.104)。
让求测者听了比较信服,觉得比较灵验的一个策略是测字者擅长于使用模糊语言。和其他的术数方式,算命、看相等一样,从事这些迷信欺骗活动的人都善于应用模糊语言。测字者在解释时言语往往很模糊,一般都不太肯定,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更多的时候往往采用大众化的说法。比如问婚姻,测字者可能说比较美满,但是有时候可能有口舌麻烦,这句话事实上适合于绝大多数的人。两口子哪有从不拌嘴的呢?问行人什么时候回来,测字者告诉求测者,快了,快了,差不多半年之内就能回来。仔细琢磨这个判语,你就会发现,只要超不过一年,他的话就不能算说错。测字者的另一个策略是钻概率的空子。有些事情的结果只有那么几种可能,测字者只要根据其中的某种可能附会上些理论,煞有其事地解释一番,人们乍一听,还觉得果真是这样。比如问生男生女的问题,实际只会有两种可能,测字者不管怎么说,说中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三、测字过程中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10](P.245)。在测字过程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测字者得心应手,从容应对。不可否认的是高明的测字先生往往思维很灵活、具有比较高的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用分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笔者设想,"如果让那些高明的测字者做一下吉尔福特的发散生成测验,他们的成绩肯定不错。因为测字要求他们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绝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11](P.58)。为了达到神不知鬼不觉地骗取求测者钱财的目的,测字者必须见风使舵,看人戴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触类旁通、随机应变的能力。关于测字者在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方面的出色表现笔者另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四、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测字过程的意义
笔者之所以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测字过程,是为了满足两个不同的需要。一是揭露测字迷信倒果为因骗局的需要;二是探索和完善测量、培养创造性的技术和方法的需要。通过分析测字过程中问题空间表里不一的奥秘、根据事理分拆字形解释字理的逆向搜索策略,可以使测字这种迷信活动比较隐蔽的欺骗性洞然若揭,让测字者骗人的伎俩暴露无遗,进而帮助人们揭去测字的神秘面纱,认清测字的实质,不再上当受骗。通过分析测字者在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原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测字者具有较强的触类旁通、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方面是测字者骗取钱财的动机驱动所致,即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钱来,测字者就得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说法听起来有些"道理",可以自圆其说。换句话说,比较强的成绩动机促进了测字者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测字这种活动本身具有的特点有助于测字者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测字中的增笔法、减笔法、相似法、对关法以及从背景条件、环境因素获得信息的方法,帮助测字者克服了有关汉字定势的的影响和作用,使得他们随心所欲,想怎么拆就怎么拆,想怎么解就怎么解。比如将"也"拆为"三十一"、"用"拆为两个"月"、"田"拆为两个"日"、四个"口"、"十口(人)"等,前人有首打油诗形容测字的这一特点:"测字先生造字手,字里字外翻筋斗。测字先生神仙笔,增点添划不费力。"[12](P.001)毫无疑问,从规范汉字使用的角度说,应该制止这种破坏行为;但是从探索和完善测量、培养创造性的技术和方法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测字的某些方法和技巧还是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把任一汉字和某个事物联系起来的奇特联想训练,来养成他们触类旁通、随机应变的能力;通过把几个表面上不相关的字词和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培养和测量远距离联想能力;通过把随意给的某个字词和某种概念联系起来;要求被试从给定的某个字词经过变形联想成新的字词,不必局限于包含某个字母或者某个笔画,或者以指定的几个字母开头的词,也不必局限于加减了某个字母、某个笔画;要求被试别解,把某个指定的字词解释为本意以外的意思,培养和测量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书目
[1] [11]雒焕国 王美蓉:测字术解析.科学与无神论[J]. 2002.02
[2] [3][10]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5
[4] [5] [6]杨昶等:古代测字术注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
[7]曲彦斌等中国民间隐语行话[M].新华出版社.1991.12
[8][9]宋传银等:神秘的测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1
[12]詹绪佐 朱良志:中国古代测字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