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书,细心的人们一定会发现,阳历2004年是农历甲申(猴)年,闰二月,且正月初四(阳历2004年2月4日)和腊月廿六(阳历2005年2月4日)都是“立春”,即民间俗称的“一年两头春”或“两春”。在我国农历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闰八月”、“同春”、“盲春”等现象。关于农历闰月及各种特殊历法现象,我国民间有诸多说法,如“闰八月是灾年”、“马年无春是寡妇年”、“双春、同春年成好”等。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要科学地解答上述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历法知识。
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称作一个太阳年或回归年,其平均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2422天),一年分为12个月。阳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历法,又称为太阳历、公历、西历、格列历。阳历月的长短与月球的运动无关。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人们将月亮圆缺晦明一次定为一个月,称为一个朔望月,其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29.5306天)。取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间排列。阴历取12个月为一年,历年长354.3672天。由于阴历一年比阳历一年少10.875天,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不再使用这种纯粹的“阴历”了。
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农历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此特别强调一点,农历不是阴历!)。农历将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所需时间(朔望月)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回归年)并列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
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家的杰出创作,为中国所独有,是我国各地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具体反映,它与阴历没有关系。“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每月两个节气,上半年是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是每月的8日和23日,最多相差一两天。在农历中,通过设置闰月将“二十四节气”恰当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稳定的季节特征,故“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设置闰月,古人将从立春始至大寒这24个节气中逢单数者(立春、惊蛰……小寒)称为“节气”,逢双数者(雨水、春分……大寒)称为“中气”,且规定,农历月份(月序)由相应中气决定,即每个月中必须包含一个中气,如以雨水定正月,以春分定二月……依次类推,以大寒定腊月。这就是“以中气定月序”法则。一年中多数农历历月都含有中气,但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的平均长度(30.5天)比一个朔望月的长度要长,故当月的节气和中气的日期都要比上个月的要推迟一两天。当推迟到某个月只含有节气而无中气时,就定该月为上个月的闰月。这是因为农历把闰月看作是前一个月的重复,意为副月。如农历甲申(猴)年(2004年)二月后面一个月只含有一个节气(清明)而无中气(谷雨)。谷雨移到下一个月的初二去了,故该月就定为闰二月。
我国农历闰月的设置采用的是“19年7闰法”,即19年中含有7个闰月,平均2~3年出现一个闰月。设置闰月使农历年有平年(354天左右)和闰年(384天左右)之分。有闰月的农历年即农历闰年,其长度超过阳历一个回归年,而两次相邻“立春”的间隔月数相当于一个回归年。这时,农历年往往会出现两个“立春”现象,2004年〔农历甲申(猴)年〕就属于这种现象,民间称之为“一年两头春”或“两春”。反之,没有闰月的农历年即农历平年,由于其长度短于阳历一个回归年,就有可能没有“立春”出现,俗称“盲春”。如农历壬午(马)年,始于2002年2月12日,止于2003年1月31日,该年就无“立春”。
在农历年中有时会出现“立春”与春节恰好是同一天的情况,俗称“双春”或“同春”。这是因为,“立春”在阳历中有基本固定的日期,而在农历中没有固定日期。在农历中,“立春”最早可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十五,最迟可出现在正月十五(如1984年和1966年的“立春”,阳历都是2月4日,农历分别在腊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换句话说,在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十五整整一个月期间均有可能出现“立春”,而农历春节(正月初一)正处于此期间,故“立春”与春节同日是完全可能的。如1992年2月4日既是“立春”又是壬申(猴)年的春节。
由此可见,闰月是农历历法编算中人为设定的,“两春”、“盲春”、“同春”等特殊历法现象的出现与闰月的设置有关。这本是很正常而自然的事情,然而,有的人偏偏将某个闰月或某一特殊历法现象的出现与天灾人祸或人生大事相联系。在我国民间,“闰八月是灾年”的说法流传很广,对人们的影响很大,我们不妨在此做一详细分析。据有关气象专家的统计与研究,近500年来,我国共出现13个闰八月(1520、1577、1596、1615、1634、1680、1718、1851、1862、1900、1957、1976和1995年),除1900年和1615年年景较差外,其余11年都属一般或偏好年景。反过来,近500年中的特大灾年,如明末北方诸省饿殍遍野的罕见连续大旱(1638~1641年),20世纪长江流域死亡14万人的1931年罕见大洪水及建国后1954年、1991年(大水)和1994年(南北方大水,中部高温干旱)、1998年(南北方大水)等大灾年份却都不是闰八月。由此可见,闰八月和重大自然灾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闰八月是灾年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因为,人们对重大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忆特别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果对其发生的原因缺乏了解,就很容易地把发生这些重大事件的年份看作是“灾年”。1976年是闰八月,当年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唐山大地震,吉林陨石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相继辞世,“四人帮”作乱与覆灭等,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于是,人们想当然地推论闰八月是“灾年”。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种推论是毫无科学根据的,1976年出现的闰八月与当年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不过是巧合而已,不足为怪,不可胡乱联系。
我国某些地区还有一种“马年无春是寡妇年”的说法。例如,农历壬午(马)年(2002年),该年度为“盲春”年(春节是2月12日,“立春”是2月4日,恰好在马年到来之前)。由于受旧习俗影响,许多人赶在马年春节前结婚。据北京妇产医院统计,春节前婚检人数猛增,比平时翻一番。总之,闰月及各种特殊历法现象的出现是农历历法编算的结果,民间流传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各种说法或习俗既无科学依据,亦未经科学验证。我们且不可轻信各种带有迷信色彩而无科学根据的传说,更不可盲从某些旧习俗,这样,我们就不会杞人忧天,自寻烦恼,生活也就会过得轻松愉快,充满阳光。
作者简介:刘建利,河北省鹿泉市气象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