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开设《宗教概论》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时间:2016-03-08 22:21来源: 作者:王勇 点击:
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宗教,树立科学的无神论世界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开设宗教学的选修课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认为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必须要讲清楚
  

   在东北三省的八所高校所进行的一次调查中,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人数呈增多趋势。调研显示,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某种宗教,14.6%的大学生表示倾向于信仰宗教,合计有18.7%。调研还显示,有8.9%的学生对信教的人表示“赞同”,67.2%的人表示“理解”。在本校所进行的学生抽样调查与座谈会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对宗教表示有好感,认为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甚至认为信仰宗教很时尚。这种情况,虽说不上触目惊心,但至少是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信仰某种宗教的学生,对宗教是怎么回事并不了解,有的可以说是“宗教盲”。所以,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在此基础上加强无神论教育,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本校开设了《宗教概论》选修课。通过教学,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值得跟同行交流。

一、必须要讲清楚宗教的本质。

要正确地认识宗教,首先要认清其本质。宗教到底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当然,宗教本质的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宗教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这都要给学生介绍清楚。但是应该突出的重点则是讲清宗教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们根据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生产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创造出神、上帝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这些神、上帝以及宗教本身既无内容又无本质,它们的本质就是创造它们的人的本质。宗教之特殊,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社会关系的异化。人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所以,在介绍宗教尤其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的历史时,一定要详细讲解该宗教产生地区当时的社会条件,让学生明白宗教本身谈不上有什么神圣和神秘,它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二、对宗教要采取旗帜鲜明的批判态度,但不是全盘否定。

宗教本身也是世界观,但它不是正确的世界观,而是歪曲的、颠倒的世界观。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但应该是人类愚昧时期,生产力与科技水平都极为低下时期所产生的“成果”。所以,对待宗教本身应该采取批判态度,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人以为,给学生讲解宗教要客观,既然客观就得保持“中立”,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真正的客观应该是对待事物一是一,二是二,它积极方面是什么,消极方面是什么,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都要讲清楚,这才是客观,而决不是什么无原则的“中立”。在现实中,我们有一些高校、媒体,似乎是很“中立”,但实际上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在宣传或鼓吹宗教,渲染宗教的美好,这是“中立”吗?也有人认为,有的学生是信仰宗教的,对宗教进行批判恐怕不太好,会使人误解为干涉信仰自由。这种认识也是似是而非的。须知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公立高校,培养的应该是懂科学、信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我们的课堂上,旗帜鲜明地对宗教进行批判,宣扬科学的无神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有人一谈到批判,就与全盘否定划等号,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误区。真正的批判,实际上就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宗教有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对其中的积极方面,我们当然要加以肯定,只是要让学生明确,这种积极方面决不是主流。需要注意的是,对宗教的批判要有理有据,要让历史来说话。有人(特别是传教者)总是试图给宗教披上一件圣洁美丽的外衣,但只要把诸如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之类的历史事实给学生讲清楚,恐怕这层伪装就很难起作用了。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本身要有很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科学素质,同时要掌握大量的历史与现实资料,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三、要讲清楚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

传教者们经常宣扬的、颇带有迷惑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宗教是维护道德的,科学家大多数都信仰宗教等等,往往使学生们感到困惑。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给予科学而清楚的回答,以使学生们真正辨别是非,看清楚真相到底是什么。

就拿宗教维护道德来说,宗教本身的确具有道德功能,各个宗教也都宣扬诸如“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等一些普遍性的道德观念,这的确值得肯定。但是一定要提醒学生,这些世俗性的道德观念绝非宗教提出的,这本身就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这些道德标准的存在并不取决于宗教的有无。而且,宗教道德在宗教教义中本来就不占主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附庸。特别是在宗教中,宗教道德规范服从于宗教信仰的需要。当道德与宗教信仰发生矛盾时,人们的思想行为要服从信仰而不是服从道德。这点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对他的信心,启示他将自己的小儿子以撒献祭。这种残忍的考验,从世俗道德原则来看是不人道的犯罪行为,但就宗教信仰而言却是不能在思想上怀疑、在行动上动摇的必须履行的行为。亚伯拉罕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通过了考验,他在上帝指定的地点准备好了祭坛和柴火,在他举刀砍向儿子时,上帝派天使制止了他,用羔羊代替了他的儿子。爱上帝胜过爱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信仰支配道德的突出表现。耶稣甚至这样说过: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爱父母甚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甚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用这些圣经中的教义和事例,就足以让学生明白基督教中所宣扬的道德到底是为什么服务的了。

很多传教的宣传品,动辄就以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是信仰宗教(尤其是信仰基督教)作为例子,来说明宗教的伟大,鼓动人们信教,信上帝。对这种宣传,必须要给予坚决的驳斥。当然,我们要靠事实和数据说话。

从事实角度,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他们信仰基督教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对此只要加以解释,学生们就能理解。传教者们经常运用的一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信仰基督教。实际上,爱因斯坦既不信犹太教,也不信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教。1954年3月22日,一位机工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到他读到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爱因斯坦在24日回信说:“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1953年7月17日爱因斯坦给一位浸礼会牧师的回信中也否认宗教伦理是他的行为准则:“我不相信个体的永生,我认为伦理纯粹只是人类自身的关怀,并没有超人的权威躲在后面。”因此,爱因斯坦是一位真正的无神论者。我们不禁要问,以谎言来哄骗不明真相的人,这和某些宗教所宣扬的道德不正是背道而驰的吗?这也从反面更说明了宗教道德的伪善。

从数据角度,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所做的调查,美国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有60.7%的人表示不相信或怀疑上帝的存在,而其中著名科学家的信仰情况更能说明问题,在这个群体中,相信上帝者只占7%。在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传统极其深厚、保守的基督教基要主义派极有势力的国家尚且如此,那所谓的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信仰宗教不是谎言又是什么呢?

以上是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总而言之,对于宗教,大学生们是希望有所了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宗教。不能把宗教课仅仅当作关于宗教知识的介绍,要以科学而不是以神秘主义的态度来揭示宗教本身。至于有意无意地美化宗教乃至宣扬宗教,更是决不允许发生在课堂上,因为那本身就是违反我国宪法的行为。

 

作者简介:王勇,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本文责编:黄奎

(《科学与无神论》2008第6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