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论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4-02-19 09:48来源: 作者:何桂宏 点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系统、科学、严谨的幸福发展观。它不仅是澄清、摈弃以往幸福理解误区的有力武器,更是当下人们积极追求幸福的科学理论指导,是当代人们保持良好生活态度的法宝,是有效推动当代反腐廉政建设的秘诀,可以指导我们区分、批判、抵制当代错误幸福观,可以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系统、科学、严谨的幸福发展观,它既是对以往哲学家、思想家们对幸福思想的探索的总结,如欧文等的空想社会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观等,更是对前人幸福观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它不仅是澄清、摈弃以往幸福理解误区的有力武器,更是当下人们积极追求幸福的科学理论指导,它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当代人们保持良好生活态度的法宝

当前,就我们国家整体发展来看,社会各方面建设蒸蒸日上,但绝不能忽视社会发展过快所带来的矛盾和隐患,现实生活中,就业、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失业人数增多,工资水平较低,物价上涨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官场腐败、贫富悬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每每想到别人住豪宅,自己却蜗居,每每受到不公平待遇,每每遇到生活挫折……怎么办?或萎靡不振,一败涂地,或乐观向上,坦然面对,这都取决于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态度,正确的关于人生幸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就是能够教会我们如何辩证看待这些问题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就会理解到这是很多客观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我国发展生产力起步晚、相对落后、各类资源有限、人口众多,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发展瓶颈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干扰社会发展大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更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进步,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喜悦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引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我们发现,我们当前的生活总体都是幸福的,这首先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不幸福因素,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理解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工作,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而不懈奋斗。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效推动当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并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为此,我党制定了很多严谨的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批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在各个岗位脱颖而出,但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社会上各类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反腐倡廉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在这种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利益观念、消费观念等,使他们普遍认识到幸福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党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做到克己自律,自觉垂范。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要培养党员干部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正确幸福观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健康幸福观的基础。它可以有效防止我们陷入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幸福观的窠臼。为此,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拥护者。其次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再次是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培养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 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以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为目的,脚踏实地、忠诚敬业、无私奉献,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始终注意把实现科学发展与创造幸福生活统一起来,一方面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把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把能否让人民群众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又要坚持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大胆实践,勇创佳绩,为创造幸福生活奠基。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我们区分、批判、抵制当代错误幸福观

何谓“幸福”?当今的人们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幸福概念的认知决定了人们采取何种方式去获取幸福,因此培养科学的当代幸福观,防范扭曲的幸福观,就必须自觉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离开了人类的创造性的劳动,幸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幸福的统一,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追求。当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点,牢固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和学习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的模范事迹和精神,在实践中感悟、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幸福观,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等,积极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努力。

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可以帮助当代人摆脱幸福异化困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幸福异化,在当代更加普遍存在。所谓人的异化,也就是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本身及其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这种情况转而反对、支配和统治人本身,究其根源,这是由于人类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笔者以为,在今天社会里由于人的异化,导致人们产生普遍的幸福感缺失,这主要表现在技术和精神的异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当代世界,踏上高科技轨道后,人活动的自由加大了,但同时束缚也更大了。人所创造的成果逐渐成了人的主宰,成了人的上帝,造成了人与自我、世界、自然的疏远和对立,简单说,人把自身享有的幸福寄托在对技术的发展、展望中。技术异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了精神的异化,人的存在表现为

技术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统治更是一种观念统治,人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的。

人类如何才能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保持人性的本真,同时找寻并切身感受到属于人的真实的幸福呢?马克思主义科学幸福观告诉我们,历史本身是可以消解人的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即是从普遍的人的异化转向人对人自身复归的历史阶段,这一过程首先是一种新的精神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新的理论与实践,进而展开对这一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批判,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生成着自身,也即完成着对人自身的复归。这些意味深长的科学解释,告知我们要形成行为自觉,防止技术奴役躯体、心灵,在创造性劳动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蕴含着增强当代人幸福指数的启示

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得到快速地提高,但却普遍面临着幸福感的缺失。幸福感的失落受多种原因制约,外部环境因素固然重要,但内因如科学幸福观的培育、幸福感的感受性等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幸福观的教育与引导对当代人类生活状态和青年人的正确幸福观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并不意味着幸福感觉越多。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比前几个世纪总和还多的物质财富,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物质财富并未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这不能不引起人类的反思,富足的物质财富缘何未能使得人们获得应有的幸福体验?怎样才能让人们获取真正的幸福感呢?马克思主义科学幸福观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它既服从必然,又超越必然而达到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状态。这就昭示我们,面对全球性的诸多危机,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本真的幸福,而不是过分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去探求人的本真存在状态——“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唯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真正的幸福必须回归到对现实的关切。后现代思潮所强调的个人真实的生存是一种对于自我个性存在方式的张扬,人只有根据自己的感觉去生存才是最独一无二的、幸福的。但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维度,放弃自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求,把对幸福的追求归于感觉的肆意妄为或无所作为,使人类的生存丧失了起码的尊严。这样的幸福追求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与不幸。人如果把物质欲望的满足看成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条件,势必会使人的心灵空虚,价值的虚无就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人完全失去了自我。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主张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通过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来为人们的现实幸福寻求道路。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还启示着我们: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利益是内在统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成为政府的神圣责任和行为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正万众一心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而努力奋斗。当代青年肩负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世纪之初,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十分重要。正确的幸福观可以帮助他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地与庸俗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划清界限,从而不至于让人生幸福单纯地等同感官快乐,进而迷失人生方向。因此,准确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精髓,不仅为我们当代人诠释了幸福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人们追求并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注释:

①蔡英田. 《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31-3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53.

③王岳川. 走出后现代思潮[J]. 中国社会科学,19957.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何桂宏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4-01-04 22:01 最后登录:2014-02-25 14:0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