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Changduo与科海泛舟关于刘子华“八卦宇宙论”的辩论

时间:2007-12-07 00:00来源:天地生人学术论坛网 作者:Changduo、科海泛舟 点击:
本人于今年8月10日将本人的《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见本网站“学术―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栏目 http://www.kxwsl.com/readnews.asp?newsid=2532 )贴到“天地生人学术论坛”网上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以下是changduo与我的辩论。 #5 changduo: 2007-8-16
  

本人于今年8月10日将本人的《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见本网站“学术―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栏目http://www.kxwsl.com/readnews.asp?newsid=2532)贴到“天地生人学术论坛”网上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以下是changduo与我的辩论。

#5 changduo:2007-8-16 15:41
《八卦宇宙论》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第十颗大行星”的假设和预言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在中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国人对自然认识的一个假说,宋明时期形成“理学”体系。理学派系繁多,主流派由气学到象数学复到道学再到心学。张载提出虚空即气,以气为宇宙本体,邵雍则以象数演变探寻自然发展规律。二程和朱熹道学在吸收气学、象数学重要成分的同时,将社会伦理原则上升为宇宙本体。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理学做为一个探索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体系是十分庞大的。早在13世纪以前理学就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到了16世纪西方传教利玛窦等进入中国进一步扩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使中西文化汇集和融合,形成今天的人类文明。
    刘子华先生的《八卦宇宙论》一书,引用中国元代著名理学家张理的《易象图说》内外篇对太阳系进行了探讨。张理一生通过研究两宋象数易学,建立了独特的易学体系,推衍河图洛书、太极生八卦及六十四卦,以图式符号为形式,重点突出其中的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卦象及其相关的卦气说。宋代象数易学,各有偏重,周敦颐作《太极图》属象学,刘牧河洛之学、邵雍先天之学属于数学,朱熹、蔡元定揉河洛和先天学,也是数学。张理“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纲领,将河洛和先后二天说皆纳入其中”,把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改造成为象学,出现象学和数学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象学赋予丰富的义理。他的四象八卦图,是以宇宙衍化为基础而画出的,是一张宇宙衍化图,其四象八卦并不直接含二或三划的卦,而是象征了自然界四大类或八大类事物。除此之外,他还把四象八卦图赋予了社会人生之理。他从四象八卦图中推衍出“四象八卦六位之图”、“四象八卦六节之图”、“四象八卦六体之图”、“四象八卦六脉之图”、“四象八卦六经之图”、“四象八卦六律之图”、“四象八卦六典之图”、“四象八卦六师之图”,形成一个解说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适图式。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前人的探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对自然现象的探索重在方法,刘子华先生的《八卦宇宙论》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第十颗大行星”的假设和预言。而在于将现代天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整体的思考。
    评何祚庥等人《对“八卦宇宙学”及其案件的意见书》http://www.lixue.org/messages/20030049.html文章作者:李长铎 发表日期:11/02/06 文章编号:20030049 理学研究http://www.lixue.org/

#6 changduo:2007-8-16 15:52
刘子华的问题在于认同“science”译成“科学”一词和使用“科学”一词
    关于“认同”与“恳请”的区别,在于“认同”是自我认识的范畴,所行使的是自我的权利;“恳请”往往请求别人去做某事。这里人们可见一个是求别人废除“伪科学”一词,其中包括要说服“反伪科学者”;而另一个是自我废除“伪科学”,本身就不认同“科学”一词,自然也就没有“伪科学”一词可言,“我思,故我在”,根本用不着去说服“反伪科学者”。因此,“认同”比“恳请”更为简单,操作方便,只是在撰文和言谈中避免使用“科学”一词。
    在这里我们举出一个例句,从《刘子华易学网》中看到家属有一个郑重声明,该声明这样写到:
    [原文]:刘子华先生对易经八卦的研究,重在以易经八卦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结合,以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他在其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科学的、客观的、显而易见的比喻。所以我的研究途径与我国专研易学者迥然不同,而自成体系”。“至于其他用来占卜的内容或神话传说,本书概不涉及,因为神话与占卜与本书毫无联系。”刘子华一生从未从事过任何算命、打卦、看风水的研究、讲学以及相关活动。现在,一些人以刘子华学生的名义,进行上述活动,是与刘子华先生的学术思想相违背的。在此,我们郑重申明,凡以刘子华相关的名义从事算命、看风水及类似活动者,概与刘子华无关;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概由本人自负。
    文中有三处使用“科学”一词,如“与西方现代科学结合”、“以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和“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科学的”。其实这些完全可以不用“科学”一词表达。现举例修改如下:
    [修改]:刘子华先生对易经八卦的研究,重在以易经八卦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天文学结合,以探求其中的宇宙奥秘。他在其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严谨的、客观的、显而易见的比喻。所以我的研究途径与我国专研易学者迥然不同,而自成体系”……。(仅供参考)
    这里应该把“与西方现代科学结合”变成“与(西方)现代天文学结合”,用“天文学”代替“科学”一词;“以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变成“以探求其中的宇宙奥秘”,用“宇宙”或“自然”代替“科学”一词;“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科学的”变成“无论在八卦原理的根据或运用均采取严谨的”,用“严谨”代替“科学”一词。可见如果不用“科学”一词,会使声明更加准确和朴实地表达内容和意思。
    “科学”与“伪科学”停火协议――有关“不再认同‘science’译成‘科学’一词”答读者问http://www.lixue.org/messages/20030052.html 文章作者:李长铎、胡阳 发表日期:2/15/07 文章编号:20030052 理学研究http://www.lixue.org/

#7科海泛舟:2007-8-16 16:59
#5:
    我的《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中就有对李长铎那段话的评议,转贴如下:
    第三章中:
    李长铎说:“对自然界的探索重在方法,刘子华先生的《八卦宇宙论》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第十颗大行星’的假设。而在于将现代天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整体的思考。”[13]确实,严格说来“木王星”并不是刘子华假设出来的,徐发圃臣在1682年的《天原历理三书》中就给出了它的“方位”(第30页),刘子华只不过给改了一下名字。所以确切地说“木王星”应该是清康熙年间或更早的先人“假设”或“发现”的,刘子华至多只是估算了其速度、密度及距离。那他的“整体的思考”或者说“整体思维”[14]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用八卦研究整个太阳系吧。与提―波定则只把行星联系在一起相比,刘子华把一些恒星、卫星也联系进去了,确实要“整体”一些。可更早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把所有物质都联系在一起了,那不是早就有最“整体的思考”了吗?确实,对科学探索来说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比提出新的科学现象甚至规律都更重要。那刘子华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创新”呢?他说“八卦配偶律”“为八卦宇宙论最基本、最重要之规律。”(第14页)可当他把“配偶律”用到太阳系时却没有一个通用的配对规则,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个没有规律的“规律”。刘子华不可能用这样的“规律”将太阳系所有星球都配对,于是刘子华在把中国古书中有记载的星球逐个配对后,便把所有被他配过对的星球称为“太阳系主要星球”,然后在“主要星球”还没有定义的情况下,再没有根据地提出“太阳系应只有十二主要星球”(第80页)的“假设”,以便使他的“八卦宇宙学理与现代天文事实,互相吻合”(同前)的证明能够完成。这种方法“普适性”倒是具备,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发现各种“太极对称结构”,[15]还可以用它来发现“二人组合律”,以及“三人组合律”、“四人组合律”……,等等,只要把不符合“规律”的人都排除在“主要人”之外就行了。可见,这种方法确切地说应该叫“反整体思维”,即凡是不符合自己所创理论的事物就把它排除在“整体”之外。要使用这个方法还必须有一个配套的前提,就是对“整体”也就是自己所创理论的适用范围(如“主要星球”、“太极对称”等)千万不要做有清晰标准的界定,以便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各种事物“打出去”或“拉进来”。所以更确切地说这种方法应该叫做“反整体含糊思维”法。这样的“探索方法”有什么“真正价值”[13]呢?用这种方法提出的没有根据的“假说”能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16]吗?难道中国人就应该如此“应用传统文化,进行科技自主创新”(同前)吗?难道我们要发扬的就是“这种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17]吗?难道刘子华的这种做法就符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18]吗?当然,刘子华为寻找一些天文数据之间的关系肯定花了不少精力,也确实找到了一些相近的数据。但花了精力、有了结果的工作并不一定就是有意义的工作。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身高和相等的组合,包括我在第一章举的用扔硬币的方式预测百年天气的例子,都要花很多精力,也都会得到一些与实际相符的结果。那这样的人是不是都应该被树碑立传、纪念学习呢?
    第四章中:
    李长铎在反驳批判“八卦宇宙论”的文章中说:“……存在冥外行星,甚至存在不只(止)一个冥外行星的可能性是不小的。”[13]“存在不止一个冥外行星的可能性是不小的”,也就意味着刘子华“木王星当为完整太阳系之最后一颗行星”(第76页)即太阳系“主要星球”正好为十二颗的观点被否定的可能性是不小的。可是李长铎随后却又说:“《八卦宇宙论》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第十颗大行星’的假设。而在于将现代天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整体的思考。”其实如果刘子华只是假设存在“第十颗大行星”问题倒不重。虽然方舟子说:“预测第十颗大行星的人在刘子华之前有,在他之后也有,凭什么就要把发现权归于他?”[22]可换个角度也可以说:“预测错第十颗大行星的人在刘子华之前有,在他之后也有,凭什么就要对他挞伐?”刘子华问题重恰恰就重在这个“整体思考”上,即没来由以八卦划线,将太阳系一些星球与八卦对号后称为“主要星球”,其他则为非“主要星球”(注意:是刘子华没有将它们对号,而不是它们对不上号!),从而导出“太阳系应只有十二主要星球”(第80页)这个对太阳系“整体思考”的结论。如果说张一方用两边儿都有“八”为刘子华辩护表面上多少还沾点儿边儿的话,那李长铎的辩护则连边儿都不沾了。他本来在文章中已经触及到了刘子华“整体思考”方法与实际的矛盾,可他接下来还是肯定这种方法。李长铎在后来的文章中说:“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23]讲得非常好。可惜正是他自己把八卦当成了“学术权威”,盲目地接受过去的“易学”为真理,自己没有判断力,只要与八卦有关就为其辩护,以至于真理到了眼皮底下都看不见。

#8科海泛舟:2007-8-16 18:21
#6:
    刘子华的问题并不在于他的学说叫不叫“科学”,而在于“八卦宇宙论”的研究方法没道理。我在《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第二章中证明刘子华的错误是“是一种不会改正错误的错误,”不愿意用“伪科学”这个名称可以改个名字,但改什么名字都不会使错误变成正确。
    没有人批过刘子华家属的那个声明,改它没有什么意义。而且“用‘严谨’代替‘科学’”更是滑稽,我在#4就说过,刘子华“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根据就提出观点,也就是不严谨。


#9 changduo:2007-8-16 21:16
该收场了!刘子华不就是没有根据你认为的“道理”提出“八卦宇宙论”吗?
    科海泛舟该收场了!刘子华“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不就是没有根据你认为的“道理”提出“八卦宇宙论”吗?而诋毁刘子华。
    “科学”与“伪科学”根本冲突
    在《从历史角度看“科学”与“伪科学”》一文中,明确阐述了“科学”与“伪科学”根本冲突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者、非主流学说和民间技术创新者,使用“科学”一词,“以‘科学’为名”。这也是“反伪科学者”一个底线。“废伪科学”与“反伪科学”在“TOM访谈”、“凤凰一虎一席谈”和其他网络争论中也明确地表达过这一底线。
    什么是“伪科学”?首先人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主流定义?范良藻先生明确指出,是以验证论、还原论为基础的。
    何祚庥认为“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范。基于这一点,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和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司马南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把中医的核心理论说成科学是“伪科学”。
    那么到底什么是“伪科学”?方舟子做了这样的阐述,就是把不是科学的东西非要标榜成科学。本来这个世界上除了科学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哲学、宗教、文化、迷信、艺术、文学这些跟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把这些不是科学的东西非要说成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他指出,易经、八卦这只能说是传统文化,有的人用易经八卦进行算命和预测那就变成了迷信。你要把迷信说成科学,那就变成了伪科学。
    袁钟先生对“科学”、“伪科学”和“文化”也做了进一步阐述,传统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科学成分,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要严格遵守科学方法。首先,你的研究成果应该与已肯定的科学定理相兼容;如果不行,你的研究成果又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就应该具备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即是可重复的稳定的无一例外的试验结果;如果还不行,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是用数学方法推导的,尽管待验证;如果仍然不行,你所观察的因果现象应该是高概率的,虽然也待验证。假如这四条都不符合,你仍然坚持将自己的结论说成是科学成果,这就是伪科学。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非科学,表明你承认它不是科学,但如果有人硬把非科学说成科学,结果成了伪科学。对传统文化而言,不是科学并非不光彩,不是科学就可以留在本来的文化之中,而文化又是那么具有感染力、支配力、穿透力和震撼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努力继承和弘扬。
    从“反伪科学”和“废伪科学”几场辩论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摆脱和结束“科学”与“伪科学”这一长达百年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之争可能的启示,如果今天中国文化者、非主流学说和民间技术创新者不用“科学”一词,不“以‘科学’为名”,争论就可能终止。针对这一启示,我们认为只有“非科学共同体者”采取对“科学”一词避讳的方式,选择“格物致知”和其它词汇,不再认同“science”译成“科学”一词,可能是解决“科学”与“伪科学”根本冲突有效的方法。


#12科海泛舟:2007-8-18 10:09
Changduo
    为人处世要讲道理,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与是否搞科学无关。你如果认为我讲的道理不对你完全可以论证我如何错你如何对,但决不是谁宣布“该收场了”就等于谁对而对方错!
    并不是只有科学里才有对错,其它地方都没有。如果是这样那任何人不管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只要说自己搞的不是科学,岂不是就都没事儿了吗?再比如《西游记》作为小说,其中讲了那么多神功,也没有人说它没道理。但是如果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与当年唐僧去印度取经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那就要批他。虽然纪实文学也不是科学,那也该批。而且即使是神话故事,虽然不必与现实情况相符,但也要与自己相符。比如如果吴承恩一会儿说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会儿又说孙悟空根本就不会变化的功夫,那也要批他。所以不要以为只要说不是科学就可以不讲道理了。
    对刘子华问题的讨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承认刘子华的那些问题确实是错误,只是认为那些错误不应该被叫做“伪科学”、“欺世盗名”等等,那么这些错误应该叫什么名字大家可以再商量;另一个是认为刘子华的那些问题都不是错误,那就应该论证我在《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一文中列出的刘子华的那些问题不属实或者其道理站不住脚。不管在哪个层面上讨论,那种不看对方都说过些什么,不是针对对方的论证进行反驳,而是把已经被对方反驳过的观点甚至原话原封不动地直接搬过来的做法倒确实是“该收场了”。


#13 changduo:2007-8-19 04:10
在刘子华问题上科海泛舟存在审视文化参考系的错误
    科海泛舟在刘子华问题上存在审视文化参考系的错误.历史教训值得借鉴,在审视中西文化中不能使用单纯两者对比的方法。这是因为单纯的对比往往出现以优劣论文明,造成文化纠纷,导致民族和社会仇恨。故提醒科海泛舟“该收场了”,不要再借西方近代科学观拉大旗做虎皮,把自己的观点抬得高高定为唯一标准,要共建二十一世纪审视人类文化的标准,有什么不可?科海泛舟又有什么委屈?

 

对文化评估参考系的思考
    在这里,主要讨论选用文化评估的参考系,也就是在思考问题上要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科学是指探索自然的一种方法,但现在却成了西方文化专有名词,如果以科学为审视文化标准往往会使思考者故步自封,认为掌握了真理。其实,科学没有正确和真理的含义。在评估中西方文化时必须首先要引用一个中性参考系,不能以西方或中国文化某一方为标准,否则就会出现无法辩别事非,探讨将是一踏糊涂。
    杨振宁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以西方为标准审视中国文化。所得出“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结论,进而扩大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启蒙”。对于这一点需要思考的是中国文化如果没有推演法是否就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历史中的中国人是否从来不对大自然做探讨?“科玄论战”几乎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学者们都在辩解中国有没有“科学”、中国有没有“推演法”这种模式中生活,甚至以优劣论文明。
    历史教训值得借鉴,在审视中西文化中不能使用单纯两者对比的方法。这是因为单纯的对比往往出现以优劣论文明,造成文化纠纷,导致民族和社会仇恨。明朝一伙僧俗文人曾打着崇儒卫道的旗号,对比西方文化,结果将天主教斥为“邪教”。万历四十四年(1616)南京礼部沈侍郎在上疏中说道[14]:
    从来治历,必本於言天,言天者必有定体。尧典敬授人时,始于寅宾寅饯,以日为记,如日中星鸟,日永星火,霄中星虚,日短星昂。盖日者,天之经也,而月五星同在一天之中,月之晦朔弦望,视日之远近,而星之东南西北,与日之短永中相应,是故以日记日,以月记月,以中星记时。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解之者,以天体之运有恒,而七政运行于天,有迟有速,有顺有逆,犹人君之有政事也,则未闻有七政而可各自为一天者。今彼夷立说,乃曰:“七政行度不同,各自为一重天。”又曰:“七政诸天之中心,各与地心不同处所”其为诞妄不经,惑世诬民甚矣。(引自《圣朝破邪集》,1996,P60)
    清朝初期,顺治十七年(1660)杨光先上陈《为历关一代大典,邪教疏谬肆欺,据理驳政,仰祈睿断事》一疏,斥天主教为“邪教”,康熙三年七月二十六日(1664年9月15日),杨光先向礼部呈交了《请诛邪教状》,其中指控汤若望将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再分为十二时辰,是不合古法。历代成法是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再分为十二时辰,每时为八刻三十三秒三十三微三十三纤三芒。除此还有节气问题、二至二分问题,太阳运行快慢问题,更调嘴参问题、删除紫气问题、颠倒罗喉计都问题、中星问题、地球方圆问题等。[15]
                                                                                                                                                                                                                                                                                             清           清朝末期义和团运动,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极力敦促朝廷惩治“邪教”。在同治六年(1867)的《南阳绅民公呈》中说道[16]:
    夫人所持为人者,纲纪伦常与夫廉耻礼义也。彼教无君父之尊亲,惟耶苏之是奉,是无纲纪也。无骨肉之亲爱,惟主教之是崇,是无伦常也。且己有妻女任其与主教亵淫,则廉耻丧。只敬天主而不祀神祗祖考,则礼义亡。此等乱夷,行同禽兽,不待教而诛矣!岂容彼以禽兽之教,化良民为莠民哉!至于欺压农商,鱼肉乡里,尤为常事。闾阎负屈含冤,无所控告。易种可虑,滋蔓难图。(引自《反洋教书文揭帖选》,1984,P.17)
    上个世纪初,由中国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的局面变成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对比中国文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17]:
    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端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引自《新青年》,中州古籍版,1999,P32)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一切均以科学(即西方文化)为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结果中国文化格格不入。同时出现与明清时期相反的中西文化对比局面,把中国文化说成是“封建迷信”、“伪科学”,甚至是“邪教”。把中国和中国人说成是一群没有“科学意识”的乌合之众。如有人在“科学与伪科学世纪末的较量”一文中说[18]:
    科学,一直是近代中国的中心问题之一。100多年来,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科学技术,摆脱落后局面,始终困扰着无数有志之士。即使民主革命的胜利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局面,“赛先生”的中国之行始终艰难曲折。长期落后的经济,导致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对科学始终缺乏全面的认识,缺乏科学观念,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的价值,而不知到科学本身的价值。尽管现代科技深入社会的每一角落,但科学意识并没真正在广大国民心中扎根。(引自《中国青年》,1995年6期,P24)
    近期,还有人站在“科学”的立场,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标准,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生物进化,进行打假。这种做法是借西方近代科学观拉大旗做虎皮,把自己的观点抬得高高定为唯一标准,大帽子乱扣,棍子横飞。[19]
    从上述这些实例中可见,历史中对文化争论往往引发一些社会运动和灾难,而这些均与审视文化参考系有关。故本文在此呼吁,共建二十一世纪人类审视文化的标准。
    共建审视中西文化标准――对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启蒙的思考http://www.lixue.org/messages/20030047.html 文章作者:胡阳、李长铎 发表日期:12/14/04 文章编号:20030047


#14科海泛舟:2007-8-20 06:29
    说你“不看对方都说过些什么,不是针对对方的论证进行反驳,而是把已经被对方反驳过的观点甚至原话原封不动地直接搬过来”,还真是有点儿改进。这回搬来的确实是我没有反驳过的东西,可要命的是还是“不看对方都说过些什么”!我对刘子华及其辩护者评论的方法是单纯中西文化对比吗?我说并不是只有科学里才有对错,并且以《西游记》为例。难道这也是“借西方近代科学观拉大旗做虎皮”吗?难道中国文化里就不讲究是非对错了?那你也太蔑视中国文化了!我倒想请这里关心中国文化的网友给分析分析:中国文化是不是一种不分是非对错的文化?Changduo的表现是不是在蔑视中国文化?


#15 changduo:2007-8-20 09:56
说对了!对这世界的探索就是要建立在“蔑视”中国文化和西方科学基础之上
    科海泛舟说对了!今天对这世界的探索就是要建立在“蔑视”中国文化和西方科学基础之上。在评估中西方文化时必须首先要引用一个中性参考系,不能以西方或中国文化某一方为标准。
    故俺对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评论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重在方法,刘子华先生的《八卦宇宙论》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第十颗大行星’的假设和预言。而在于将现代天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整体的思考。”俺并不认为刘子华先生“第十颗大行星”假设和预言的正确,但俺认为刘子华先生为探索宇宙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对科海泛舟的《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一文评论是“借西方近代科学观拉大旗做虎皮,把自己的观点抬得高高定为唯一标准”。这委屈科海泛舟了吗?没有!


#16科海泛舟:2007-8-21 12:29
    看来changduo确实是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分是非对错的文化。至于中国文化是不是这种文化,就留给关心中国文化的网友们去研究吧。我在#12说的是“并不是只有科学里才有对错”,我这个观点在你那个“中性参考系”里也不成立吗?那你那个“中性参考系”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分是非对错的文化呢?那你那个“中性参考系”是不是也应该被蔑视呢?
    刚表扬你有点儿进步又马上退回去了。这回不仅还是“不看对方都说过些什么”,而且仍是把已经被对方反驳过的话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并且反驳李长铎那句话的段落不仅曾被转贴在上边,而且随后还再次提醒你已经反驳。麻木不仁到了这种地步,说你什么好呢?我就用不着再次转贴了吧?自己到“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主题(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909&fpage=2)或这里的#7去看看吧。如何“整体思考”?就是把恒星、行星、卫星都联系在一起吗?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把所有物质都联系在一起,早就是最“整体的思考”了。“整体思考”出什么了?“太阳系应只有十二主要星球”?可凭什么把太阳系“主要星球”个数封顶?这点连李长铎都不认同。李长铎说:“……存在冥外行星,甚至存在不只(止)一个冥外行星的可能性是不小的。”“存在不止一个冥外行星的可能性是不小的”,也就意味着太阳系“主要星球”正好为十二颗的观点被否定的可能性是不小的。刘子华的主要问题当然不在于他对“第十颗大行星”以及太阳系“主要星球”个数的假设和预言正确与否,而恰恰在于他提出这些假设和预言也就是探索自然或宇宙的方法或思路,即没有根据就得出结论。
    我的《五评刘子华及其辩护者》一文到底什么地方、如何“借西方近代科学观拉大旗做虎皮”了,你能具体指出来吗?倒是你为了把自己的“中性参考系”“抬得高高定为唯一标准”,不惜承认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分是非对错的文化。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