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水真能变成油吗?》(下称《水文》),标题是设问式,但内容却是对王洪成与他的“发明”的肯定性宣传。这篇文章已被收入王洪成自己组织的鉴定会的鉴定文件中。可见王对这篇文章的重视和肯定。对于有全国影响的《经济日报》刊登这样的文章,对于该文所宣传的一系列观点,不能不引起人们严重的关注。我个人也是从读到这篇文章开始才感到过去不屑一顾的“水变油”传说,必须认真对待了。
对于《水文》,确实有“十万个为什么”好问,这里想先就《水文》所涉及的几个观点,谈谈我的看法,和作者吴红博、刘东华两同志商榷。
一、“眼见为实”不能代替科学鉴定
《水文》是从介绍作者“眼见为实”的事实开始的,纵观全文,作者眼见的事实是两件:一件是在王洪成自己的简陋的实验室中,用作者从北京带来的水,灌在烧杯里,滴上一小滴黑色液体,待完全溶解后把水倒进了一个脸盆,然后点火燃烧,经19分钟,脸盆内液体烧得干干净净;第二件是记者在王洪成的实验室中把9千克水装在容量为10千克的塑料桶中,滴了两滴不同的液体,配成了燃料,然后在公路上拦了一辆拖拉机,用该燃料进行了行车试验,司机认为性能比柴油好。
根据上述两件眼见的事实,再加上听到王洪成本人所宣称的一些事实,《水文》就肯定了王洪成的发明“无论用什么溢美之词都不过分”,并称这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如果这样就可以判定一个“伟大的发明”,那么当千万观众看到“美人变狮子”、“纸条变面条”、“火焰变手绢”、“纸杯烧热水”等等的魔术后,不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第六、第七、第八……大发明”吗?
区别魔术和发明的界限是科学的鉴定,魔术是经不起科学鉴定的,而真正的发明是完全可以接受最严格最挑剔的试验,并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任何人的重复试验来证实的。“水变油”所缺乏的正是后者。因此,《水文》认为“王洪成的发明是毫无疑义的事实”的结论是极不慎重、没有根据的。
二、水不能变成油
水的分子式是H2O,油(柴油、汽油等)是由不同成分的烃类按各种比例混合而成的,而烃的分子中主要含有C及H元素。所以水变成油的过程必然是包括核反应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反应过程,因而决无可能在水中滴上一两滴“母液”,在常温常压下,在平平静静的烧杯内,来完成伴随着巨大能量转换的、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水文》提到王洪成的“假设”是:“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那么,为什么不能让两者在不分解的情况下直接燃烧呢?”且不论这句话能否称为“假设”,也不论其概念性的错误,就字面而论,人们不禁要问:没有分解的水分子在空气中究竟和什么物质燃烧呢?燃烧产物又是什么?文章丝毫没有回答。仅举了一个锌皮泡在盐水中产生的气泡一点火就炸的例子,企图告诉大家,这就是水可以在不分解的情况下直接燃烧的证明。真是文不对题(顺便提一下,纯粹的锌皮泡在中性的盐水中是不会产生气泡的)。
要知道,水不能变成油,水也不能在不分解的情况下直接燃烧,这不是哪个权威作的人为规定,这是千百万科技人员无数次实践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规律,因而也不是哪个人可以随意否定的结论。用一个自己也没弄清的小试验,来否定长期科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并且大肆宣传,这是极不负责的态度,其结果只能是混淆视听,导向失误。
三、无知不能走向伟大
《水文》在介绍了王洪成的平凡的家庭和他个人平凡的经历后指出:“使王洪成由平凡走向伟大的”是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哪怕是源于无知的执着”。“因为淘气和考试不及格,总共上了四年小学却被开除了两次……由于‘无知’,他的思维没有不能跨越的‘雷池’,因而保留了‘异想天开’的自由”。文章进而认为“人类的不幸之处,在于只承认已经熟悉的接近真理的路线,从而认为只有踩在所有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获得成功,逼迫自己背上越来越重的包袱”。简单地翻译这些话的意思是,王洪成由于没有好好学习,因此没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没有背上科学文化的“包袱”,因为“无知”,并且是“无知的执着”,得以保留“异想天开”的自由,因而可以从“平凡走向伟大”取得成功,开辟了人类另一条“接近真理的路线”。《水文》作者这番由“平凡走向伟大”的宏论,究竟有什么科学根据呢?
必须指出,“真理”和“接近真理的路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今天我们认定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等是真理,是因为在长期的人类实践中都存在这个规律,无法违反这个规律,这不是哪个先知的预言,而是人类实践的结论。例如:如果科学含义上的第一类永动机诞生,那么热力学第一定律就不能存在,就不能称为真理,其他定律均如此。因此,对某一客观事物来说,不可能同时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规律,更不要说有无数个了。因此,是否违反被人们反复实践所证实了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检验和区别真伪科学的根本标志。
接近真理的路线,那就是通过科学实验,透过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经过正确的思维,揭示其本质,总结其规律,从而认识真理。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其他无数条认识真理的路线吗?难道靠着“无知”加“异想天开”可以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吗?在认识论的争论中,说到底就是两大派,一是唯物论,一是唯心论,《水文》在这里宣传的是哪一种哲学观,不是一目了然的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再提倡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一再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但《水文》却不遗余力地宣扬“无知”的好处和“无知”的“伟大”,这将造成多么不良的社会效果!
四、三个为什么
《水文》最后的小标题是“十万个为什么”,中心意思是:1983年就问世的“足以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运行轨道的发明”,为什么“9年后的今天仍未正式投入使用”。甚至认为“晚一天开发王洪成的发明成果,人类就多一天犯罪”。因此,“王洪成要个说法”,“王洪成在期待”。这里也提三个问题以作本文的结语:
1)根据“水文”介绍,作者曾参观了王洪成的核心机密厂―――生产水基燃料的母液的车间,“水基燃料的母液配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只要这台设备运转起来,每22分钟就能生产1吨母液,而这1吨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万吨”,还称“试验表明,他以100 000∶l的比例配制的水基燃料完全可以替代汽油用于汽车驾驶和燃烧,成本仅为汽油的千分之一”。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把这台设备开动起来,大量生产水基燃料出售,既可以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水基燃料,同时还可以积累起巨大的财力,反而还要以“转让技术”的名义,到处去“集资”呢?
2)既然可以生产100 000∶1的水基燃料,但该公司现在到处推销和兜售的却是膨化重油(水占15%~20%,重油占85%~80%)的技术。根据我得到的第一手试验资料,王洪成的膨化重油中的水并没有变成油,其热值也随着水所占的比例而增减,说明水也没有直接燃烧。为什么有能力以一份母液把十万份水变为水基燃料,而没有能力把15%~20%的水变成油呢?顺便提一下,这里所指的膨化重油就是人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油掺水”。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
3)1993年看到《水文》,我和一些同行商量后写信给《经济日报》的吴红博和刘东华同志,表示我们愿意无偿地为王洪成的“发明”进行实验验证,只要实验证实了其“发明”确凿无疑,即使理论上一时解释不清,我们也愿意无偿地为他下结论,做宣传,给个“说法”。我们还多次打电话到《经济日报》编辑部,表示了我们的态度,但始终得不到片言只字的答复,这是为什么?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国家科委受国务院的指令组织全国公认的专家学者为王洪成“水变油”的发明作鉴定时,竟遭到王洪成的拒绝。对任何一个科技人员来说,自己的创造发明能由国家科委出面来组织鉴定,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王洪成只要他自己指定的专家在他指定的地点来为“水变油”作鉴定,而拒绝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这又是为什么?人们不禁要问,他究竟在“等待”什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王洪成为什么不利用国家最高科研主管机构给他提供的这大好机会向全国人民显示自己的“真金”本色,却耗费那么多人力和经费在全国各地煞费苦心地宣传、兜售其技术呢?
作者简介:朱国伟,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校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