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道德产生的唯物主义解释

时间:2005-03-06 00:00来源:无神论坛 作者:dzzzzz 点击: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道德产生的原因,众说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道德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在论坛中,我发现常有人以此来攻击无神论(其实我更愿意用唯物主义),说只有宗教才能成为“道德”产生的摇篮,而唯物主义者没法发现“道德”。有些持无神论观点的朋友在这方面都底气不足,说无神论只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对于“道德”这样的社会历史问题不能解决。这显然是错误的,研究世界本原的理论,竟然对社会历史问题完全无能为力,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也根本是无法回避的。可是,就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对于“道德”起源的问题,还不能说有了比较明确的结果。然而并不是说一点思路都没有,而且有很多迹象表明,沿着现有思路进行下去,是很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的。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方面的了解再加上个人的一点心得,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人类社会,毫无疑问的属于复杂性系统(其复杂性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系统中最复杂的),这就要求对其规律的研究,应该重视复杂性规律的使用。产生象人类社会这样复杂系统的动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孤立的复杂系统(例如封闭盒子里的气体),倾向于达到无序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熵增原理”);然而对于开放的系统(这才是宇宙中所真正大量存在的),有表现出某种有序性的趋向,还是举盒子里的气体,给予加热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流。这种趋向被称为自组织,当然不是真正的不需要外来影响的自我组织,而是这种组织的产生,不能直接从外来影响得出,而是开放系统本身的一些属性导致的。同样的外部因素能否导致该组织的产生,取决于该系统是否具有这样的属性。关于自组织现象的介绍,可以参看有关文章。在某种程度上说,自组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小到原子、分子,大到细胞、生命,而且自组织现象明显的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层次上,产生的“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自发稳定现象经常使用的一种描述是“适应”。这就是说,只有具有某种能“适应”该层次条件的“组织”,才能在不断产生、消亡的动态过程中,作为现象稳定存在。例如对流中的旋涡,其中的单个分子其实都在不断的进入或者离开,但是旋涡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作为旋涡存在的前提,是流体的某种属性,然而这种“适应”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
    大家注意到了,我一直在使用的是引号内的“适应”,为什么呢,因为它毕竟与我们经常说的“适应”好象不大一样。适应,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印象是,它不光包括着客观上的“符合”(也就是我在前面用的“适应”),好象还有主观上的故意,也就是达到这种适合的目的。那么是不是说,它与我使用的“适应”就不是一回事呢?从下面的说明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是一回事。
    自组织现象的研究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与本文论题有关的一些成果。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自组织的层次性和“适应”性,现在我介绍一下自组织的“进化”。有人看到“进化”这两个字,恐怕要吓一跳。不是说自组织现象么,怎么突然蹦出了生物学范畴的词汇?不要着急,我们好好想想,刚才所说的那两种性质,在更为复杂的系统中,会导致什么现象,那就是“适应”该系统的“组织”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大,变得更为复杂,其复杂性增大到一定的程度,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新的层次,产生更复杂而与原有组织具有不同属性的新的“组织”。对此有关的详细介绍,可去参看有关文章。而产生这种更复杂,更有序的“组织”的原因,正是它具有的新属性对系统中的条件更为“适应”。而这种“适应”就是将组织向不断增加的复杂和有序推动的内在规律。正是这样的“适应”在外因影响下产生了“进化”,使我们的地球上从太空尘埃般普遍存在的简单原子产生了简单的无机分子,稍复杂的有机分子,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直到生命的诞生。由此可见,自组织正是比我们在生物学中常用的“进化”更为根本的描述。生物的进化,就是这种自组织现象在地球这一复杂开放系统中的表现之一。至于其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我想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万物生长靠太阳,是也!)。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也已经能产生这样的联想了,“智慧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不是也是这种自组织现象的结果呢?”。虽然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但是从其内部的规律性上来看,从其所代表的“适应”性来说,应当是这样的(我目前没发现可能性更大的其他解释)。智慧的产生,是人类之所以能更“适应”地球环境的原因,而这种“适应”性,也正是其产生并最终稳定下来的内在因素。现在,我想终于可以把“适应”上的引号去掉了吧,此“适应”正是彼“适应”。这不简简单单的是去掉个引号,它意味着意识本身的物质性,人类智慧都是一种高级物质现象而已。
    人类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出现并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作为物种生存了下来,如上所述,它是由于人类具有适应性。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人类智慧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它使我们的进化可以从其他物种的“自发”达到“自觉”,是革命性的。以智慧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作为更为复杂有序的组织现象,也必然是因为这种形式使人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之所以产生约束每个个体的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同样的原因,因为需要寻求最大的可能性以保证作为物种的人类的存在。道德产生,就是这种需要的表现,而且随着进化,其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现在,我们通过分析,得到这个结论几乎是必然的(我个人认为)。
    当然,对于上述结论还远不能说就是确定无误的了,还要经过检验,很多相关的研究也给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验证。下面选举《复杂》一书中的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里,我想大家对于道德的产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的观点缺少很多相关论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相关资料。也许其中还存在不少错误缺陷,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附:《复杂?第七章 玻璃房中的农民经济》作者:米歇尔?沃尔德罗普

    "囚犯的两难境地"最初是由一群数学家从博弈理论发展而来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两个囚犯被分别关在独牢里。警方对他们俩共同犯的一个案子进行审讯。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他要么供出他的同伙(即背叛他),要么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方合作)。现在,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保持沉默的话,他俩都会被释放,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完全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给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其中的一个人背叛,告发了他的同伙,那么告发的囚犯就会被无罪释放,同时还会得到一些奖赏。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最重的罪来判决,而且为了羞辱他,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相互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所以,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相互合作还是相互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相互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就意识到,他根本就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会不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而向警方交待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受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谈判、人际关系、强制性的合同和其它许多因素左右了当事人的决定。但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令人沮丧的真实的一面。让我们看看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将自己锁定在一场四十年的军备竞赛中,其结果对双方都毫无益处。还有看上去永无止境的阿以僵局,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永恒倾向。在自然界,看一看过于相信他人的生物也许会被吃掉。所以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所有生物体都敢于相互合作呢?
  这个答案大部分来自荷兰德在密西根大学巴奇小组的成员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组织的一场计算机竞赛。爱克斯罗德是一个政治科学家,对合作的问题久有研究兴趣。他组织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会扮演其中一个囚犯的角色,然后这个程序会被成双成对地融入不同的组合,参与者就开始玩"囚犯的两难境地"的游戏,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但这里有个不同之处:他们不只玩一遍这个游戏,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这就是博弈理论家所谓的"重复的囚犯的两难境地",这更逼真地反映了某种经常而长期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重复的游戏允许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如果这两个程序只玩过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但如果这两个程序已经交手过多次,则双方就建立了各自的历史和在这方面的声誉。然而,对方的程序将会如何举动却极难确定。确实,这是爱克斯罗德希望从这个竞赛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个程序能总是不管对手做何种举动都采取合作的态度吗?或者,它能总是采取叛卖行动吗?它是否应该对对手的举动回之以更为复杂的举措?如果是,那会是怎么样的举措呢?
  事实上,竞赛的第一个回合后交上来的十四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但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桂冠属于最简单的策略:针锋相对(TIT FORTAT)。这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阿纳托?拉帕波特(Anatol Rapoport)提交上来的策略。针锋相对的策略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那就是,针锋相对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子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当然,因为只有为数不多的程序参与了竞赛,针锋相对策略的胜利也可能只是一种侥幸,但也许不是。在上交的十四个程序中,有八个是"善意的",它们永远不会首先背叛。而且这些善意的程序都轻易就赢了六个非善意的程序。为了决出一个结果来,爱克斯罗德又举行了第二轮竞赛,特别邀请人们从针锋相对策略那里将桂冠夺过来。这次有六十二个程序参加了竞赛,针锋相对策略又一次夺魁。结论是无可争议的。好人,或更准确地说,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人,确实总是赢家。

    连接:对本文的讨论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