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的网页http://www.eciwo.sdu.edu.cn/index-Chinese.htm上有较多的关于全息生物学与张颖清的资料.
以下是该网页上的内容与我的评论:
在科学史上理论在先,验证或实验在后的例证并不罕见,而且越是重大的理论,越可能是这样的发展过程。20世纪物理学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当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文,先提出了理论,多年以后才被其他人的实验所证实。20世纪生物学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当属引发分子生物学大发展的DNA双螺旋的发现。1953年华森和克里克先提出理论即双螺旋模型,1958年被他人的实验所证实。植物克隆的科学史也是这样。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勃兰特提出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1958年才被美国科学家斯图尔特在人工条件下用胡萝卜根部的细胞培育出了新植株实验所证实。现在,动物克隆的科学史和上述植物克隆的科学史十分相似。也是提出理论在先,实验证明在后。张颖清在1985年首次提出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1997年才被克隆羊实验所证实。
哺乳动物体细胞有全能性的观点在1985年即多利之前12年通过一篇论文的发表早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知识领域。张颖清在这篇论文中已经指出,全息元是潜在的胚胎。而哺乳动物成体的体细胞是全息元,是潜在的胚胎,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的能力。这样张颖清就指出了哺乳动物成体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在此文中张颖清并指出:“在哺乳动物,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可以使显胚以外的一般全息元也走完它们的发育道路,从而由潜胚变成显胚。”
在1987年的书中,他重申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观点。他指出,体细胞是全息胚??处于发育时间轴起点即受精卵发育阶段的胚胎。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胚胎不只限于在哺乳动物的子宫中,而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分布着的。这就是泛胚性。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具有泛胚性。“生物的泛胚性可以通过一个全息胚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方式得到明显的表现。”(英文版第245页94页中文〕
[评论]
第一,张颖清声称的在1985年发表的那篇论文提出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且为多莉羊所证实.
从上面引述的材料可以看出,张颖清所谓的"全息元"或"全息胚"理论与生物学上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并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哺乳动物成体的体细胞是"全息元",是潜在的胚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这不是"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本意.
"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是指体细胞内的基因组包含发育成个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并没有因为细胞分化而丧失,而只是表达被抑制.在一定的条件下体细胞可以去分化为全能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成各种体细胞.
由此可见,体细胞并不是潜在的胚胎,也不是处于发育时间轴起点即受精卵发育阶段的胚胎。
体细胞只是具有发育成为个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自身并不能发育成个体,必须要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植入代孕母体才能发育成个体(此即克隆的简要过程).
第二,生物学界关于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假设很早以前就有了,并为一系列实验所证实:
"首例克隆动物成功的报道是在1962年,英国学者Grudon把非洲爪蟾小肠上皮细胞的核注入同种或异种非洲爪蟾未受精卵(经紫外线照射杀死卵细胞核)中,约有1%的重组卵发育成为成熟蛙。这一成功开创了由体细胞培育动物个体的新型实验途径,其贡献在于:实验证明了完全分化的肠细胞仍然具有未分化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并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育成动物个体,从而证明了动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初步建立了体细胞核移植的实验体系,证明在体细胞核转至胚胎发育方向的早期,卵细胞质对体细胞核的发育功能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其作用因子可能是细胞质中的mRNA与有关的蛋白质。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Wilmut等在世界权威杂志《Nature》上首例报道了世界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它的贡献在于:实验证明了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细胞同样含有全套遗传信息,亦能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动物个体,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由此可见,张颖清要么是不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历史与一些生物学知识,要么就是想误导外行,借多莉羊为自己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