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神论主编深入网吧了解网友对网络迷信的态度,指导青少年理解迷信
反思不仅是思考,还包括检讨。
1、网络无神论阙如,网络迷信在没有天敌的环境里超常规发展。
迷信的天敌不是法律制度,无神论才是迷信的天敌。网络无神论是网络迷信的天敌。
网络迷信的抑制主要靠正面的宣传和诱导。在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我们要诱导网民。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信仰,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在这方面,党和政府的扶植就很重要。有人认为,我们已经有政府网站,宣传部门的网站,学术机构的网站了,为什么还要有专门破迷信宣传无神论的网站,他不知道党政网站是如何的正板正腔,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比如,更新慢,互动性差,管理者和作者缺少专门的科学无神论知识、缺乏给一些懵懵懂懂的网民做耐心解释的耐心,这都影响它的影响力。比如说,一个人说我想知道“相扬四白,五夫守舍”这个说法对不对,在网络上可能只有一个人愿意告诉你这是错误的,但是可能有一百个人告诉你这是对的。因为克夫的说法网络上多得很,而相反的文章很少,如果有,也只是一些艰深的学术或生硬的说教,前一种网民看不大懂,后一种网民反感。
2、我们缺乏理解迷信的基本素质,由此造成在应对迷信时无法辨证处理。
我们的政策是有缺陷的,对待迷信,我们基本上是无可操作的政策。比如我认为的“既允许和理解、又批判和打击”,尺度却在执法者那里,没有精细的条文以便操作。首先是条文本身就不完美,比如前几年就出现了在寺庙道观可以看相算命之类的法律草案。其次是不可操作。严格地说,法律不可能那样很好操作,这样遇到操作者没有相关知识和素质时,就容易出偏差。允许迷信,在什么程度上什么范围里允许?打击迷信,在什么程度上打击?等等,操作起来不是过左就是过右。学术的表达总是全面而复杂的,偏偏法律条文只需要准确的表述,偏偏社会学者和政治家只注重效果。这样,打击迷信的问题在学者这边是很辨证的问题,在执法者那里就简化成了开放还是关闭这种取向,问题就出来了。就网络迷信而言,开放是不行的,一律关闭也有违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甚至也有实践上的难度。那么怎么办?迷信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可以用简单的办法解决?
3、我们的时代缺少哲学家。
我可以说,我们不缺科学家,也不缺文学家,我们缺少哲学家。我这句话是相对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就已经多得不得了并且在水平上登峰造极了,比较而言,我们的哲学家太少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在哪里?在书斋了,在研究院,在教室里上课,这样,我们在怒江上要不要修坝、人体可不可以不接触物质而通过意念影响物质使之发生根本变化等问题的争论中,唯物辩证法的声音就显得很微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实。
科学使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没有很好地改善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提供了精神的食粮,它为我们提供了用情感理解社会的方式,但它很少为我们提供用理性认识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提供给神秘主义生活20多年的社会文化土壤。我们有科学家,有文学家,但是缺少哲学家,缺少哲学家似的科学家,缺少哲学家似的文学家。我们看到,在神秘主义20年过程中,是科学家在讲哲学,什么“眼见为实”,什么“认识的无限性”,什么“一百次实验即使九十九次失败,只要其中一次成功了,也是有意义的”等等,他们这样的哲学直接产生出了“特异功能”、伪气功,是伪哲学。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权威代替科学、外行指导内行(跨学科说话)的危险性。
我们也看到了近年西风东渐,造就了一些在哲学上有所思想的学者,但问题是,恰恰是哲学家最容易犯哲学上常常批评的那些低级错误:他们在偏执的心智下的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他们就不能够在“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上做一下表率。对科学的反思成为反科学主义者最有利的理论前提,然而他们在反思科学的同时,却没有注意自己立论的缺陷,留下很多漏洞。没有辨证观点的哲学家是不完美的哲学家,或者至少不是我们需要的哲学家。这样一批哲学学者或有哲学思维的人士,在维护伪科学(他们可能称为潜科学)和极端环保主义(把自然和环境当做神灵来崇拜)方面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当然,人们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哲学家也如此。但我说的是,我们缺少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更不说在此基础上的与时俱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