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科技普及任重道远

时间:2004-02-23 00:00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王渝生 点击: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即50个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2002年相信算命的占为26.5%,即4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相信生命轮回的为11.5%,即9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生命轮回;相信人的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即50个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2002年相信算命的占为26.5%,即4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相信生命轮回的为11.5%,即9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生命轮回;相信人的生死祸福是天意为31.9%,即3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宿命观念……

  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体现科技进步的两个方面,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
  科技创新就是要在科学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并通过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科技普及就是要让公众尽可能地理解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大众的财富,成为全社会的力量。
  科技创新为科技普及明确方向,丰富内容;科技普及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目的。没有创新,将无所普及;而没有普及,民众对科技将失去兴趣,创新将得不到社会支持,创新成果也没有去处。
  因此,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科技普及必须“四科”结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技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正确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和发展物质生产的技术体系,是人的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方法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主观手段。科学方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普通的方法,即哲学的方法论;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模拟、假说与推理等等;个别领域和学科中所采用的特殊和具体方法,如物理学中的光谱分析方法、化学中的比色方法等。倡导科学方法能使思维方式科学化、研究方法科学化,这比普及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更为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科学思想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人类智力的集结、智慧的结晶。科学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地思想、科学地思维。科学思想一旦形成理论体系,并同社会需求和广大公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传播科学思想,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科学普及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聪慧敏锐、公正无私、自信而不狂妄、严格而不教条,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源泉。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惟实求真、开拓创新,它包括批判与怀疑、实践与探索、理性与创新、自由与宽容、平权与团队、奉献与人文等方面。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意义。
  科学技术知识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方法体现科学的能力,科学思想是科学的意识反映,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的灵魂。如果说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硬件基础,那么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则是软件保障。因此,科技普及工作必须“四科”结合。

  科技普及必须“两科”联盟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还要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然科学强调的是以物为对象的对真理的追求,主要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推崇理性至上,崇尚理性思维,注重对人类生存、发展、享受具有工具手段意义的成果,功利性较强。人文科学则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和善良,注重人的感情、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从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的天文学革命,到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而后又引发了18世纪的蒸汽机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革命。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1928年狄拉克的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标志。而后又引发了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以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过去我们的理解是:科学技术用于和平,可以造福人类;用于战争,则可以使生灵涂炭。今天我们进一步理解到:即便是用于和平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小心,也会出问题,特别是在滥用的情况下。例如,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体、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大规模采伐、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毁灭、草原退化、耕地荒漠化;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的发展带来涉及信息安全、人类尊严、健康安全、遗传和生态安全与环保等新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网络技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经济金融安全、企业经营秘密及可能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害等,转基因农牧产品带来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运用范围等,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的国家可利用高技术提高军事实力,谋取霸权,干涉主权国家内政,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恐怖势力可能利用高技术制造恐怖事件,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的正常生活。因特网可迅速、广泛地在全球传播信息,也存在大量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甚至被“黑客”作为进行无端信息攻击的平台……进入新的世纪,科技带来的新的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们今天不仅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还要改善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还要考虑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教育;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弘扬人文精神。其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可以说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的大发展带来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从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摧毁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还改变了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科学在文化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这一背景下滋生的科学主义思潮,导致了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使人类尝到了一系列苦果。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趋社会化,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指导并提供研究动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则日趋自然化,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科学发展成为人文研究的基础,人文精神又是对科学研究的升华。
    只有同时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我们才能如十六大报告中所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因此,科技普及必须做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科”联盟。

  科技普及必须反对伪科学
  
中国科协等有关单位在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和2003年进行了5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又进行了3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抽样调查”。从这两类调查的最新结果看,按照对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这3方面的了解程度,2003年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即50个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2002年非常相信算命的占2.8%,有点相信算命的占26.5%,两者相加为26.5%,即4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非常相信耳朵识字、意念搬物等特异功能的占0.5%,有点相信的占7.8%,两者相加为8.3%,即13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特异功能;非常相信生命轮回(转世、来生)的占2.1%,有点相信的占9.4%,两者相加为11.5%,即9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生命轮回;认为世上有鬼魂存在的占2.9%,认为可能存在的占9.1%,两者相加为12%,即8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世上有鬼魂;非常相信人的生死祸福是天意(命中注定)的占6.7%,有点相信的占25.2%,两者相加为31.9%,即3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宿命观念;非常相信有活着的神或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的占1.0%,有点相信的占5.6%,两者相加为6.6%,即15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信神;非常相信地球末日即将来临的占1.0%,有点相信的占4.0%,两者相加为5.0%,即20个人中有1人在一程度上相信地球末日即将来临。
  以上调查,都是报请国家统计局批准,成为国家政府部门批准并承认的国家调查研究项目。调查抽样框依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立,抽样采取分层、分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调查范围是全国内地至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指向全国18-69岁成年人口,在指标体系设计、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卷回收、分析研究等各个环节基本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公众科学素养2003年的数据1.98%比1992年、1994年、1996年的0.2%和2001年的1.4%分别增加了1.78和0.58个百分点;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为例,2003年的数据26.5%比1996年的28.7%和1998年的35.5%分别减少了2.2和9.0个百分点,但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而相信算命的人比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要高出十几倍。而且1998年相信算命的人的比例比1996年还高出6.8个百分点,加上其他调查数据,说明公众受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的影响程度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相对峰值。因此,科技普及必须反对愚昧、迷信,必须反对伪科学。

  科技普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对科普工作提出了历史性的新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培育公众的民主和科学意识,推动决策机构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全民族素质是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科学技术的普及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康目标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为开拓科普工作的新领域、新境界指明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体现,也是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的工作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科技普及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尚未形成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科技普及的工作机制;科技普及的社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各类科普人才缺乏,科普创作未形成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科普的计划、战略决策、监督、检测、评价体系等尚未建立起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协调或引导、社会积极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使科普设施得到明显改观并基本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科普传播学科体系,造就一批科普专业人才,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使科技普及工作在社会上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普及任重道远,我们科普工作者尚需不懈努力!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馆长  研究员  原载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2003/11/25))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