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王冬伟 通讯员 钱雅芝)“刚来学校就在东门遇上一个和尚,”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常思宇正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遭遇:“他五十多岁,身披袈裟,手里拿着佛珠,拦着我,要和我讲佛经。”在街头犄角遇到突然走过来的传教人士这种经历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传教“近身”大学生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大学生的信仰宗教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总体比例不高 但绝对数近年呈上升之势
今年夏天,一个名叫“才真旺姆”的女孩,以“出家日记”走红网络。这个原名叫马滢的80后美女,毕业于青岛大学。几年前,她削去长发,剃度出家,到四川甘孜新龙东祉寺过着清苦而充实的修行生活。
没有像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那样,按照工作、结婚的轨迹来实现人生价值,像“才真旺姆”这样选择出家修行的年轻人,并不是孤例。比如,很早之前,北大才子柳智宇就放弃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选择到古刹龙泉寺修行。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各自的“朝圣路”。北师大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陈紫珊表示:“周围有很多持教义信仰的同学,让我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要怎样和他们相处。”
中国无神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生产力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李志英在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从数量上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总体比例不高,但绝对数近年呈上升之势。”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学生中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为1.85%。有些高校略高,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民族院校。在一项调查中,问到“现在不信教的同学今后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性”时,回答“以后会信仰宗教”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6%,回答最多的是“说不清”占52.1%,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仰还未完全确立,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宗教信仰“暧昧现象”。
多元社会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
梁启超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所言:“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然而在现如今的大学生信仰中,参杂了更多的逃避现实和功利目的。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调查中,结果显示有9.7%的大学生选择基督教是“希望上帝实现自己的愿望”。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的大四学生周立是基督教徒中的一员,大三创业失败后的低迷时期中,他接触并信仰了基督教。他直言:“我的信仰带有某种需要,我并不认为自己虔诚,至今还没经受洗礼。”说起大三最难的那门专业课,周立将顺利通过的原因归结为向上帝祷告的缘故。
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充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和现实赋予的种种压力相对立,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遇事时很容易精神薄弱,出现信仰危机,从而为宗教传播提供了某种“空间”。最近几年大学生信教人数有了一定增长,基督教(尤其是地下基督教)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尤其迅猛,一些宗教在大学生信教者中趋向严密化、组织化、网络化,具有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
李志英说:“我曾做过另外一个调查,一个班里几乎所有人都被校园里非法的基督教传教人员拉过。只要被拉的同学稍微表现的感兴趣一些,就会被这些所谓的‘传教’人员直接拉去参加非法集会活动。西方的宗教有个特点就是要传播教,只有传播了才能上天堂,基督教是‘拉人上钩’的,这也正是这些年地下教会在校园里发展严重的原因。”
加强信仰教育 引导高校学子走出困境
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集团、个人根据国家、民族、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个人需要把自己确定或倡导的信仰通过教育途径传授给受教育者,企图影响受教育者信仰的形成和信仰实践活动的开展。
叶妙妮是今年刚入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新生,她受访时说道,“关于政治,过去学习的马克思主义让我感觉不到实际的一面,都是关于革命、阶级、生产关系的大道理,在现实中感到挺模糊的,没理解为何要信仰它而不是别的什么。”
李志英表示,针对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高校必须要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学生到了大学以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之前都是直接受老师、家长的世界观影响,一旦考上大学,家长、老师都不管了,学生就开始迷茫了,这个时候会出现心灵上的无助。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很不好,也正因如此,宗教就进来了。”李志英告诉记者,“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都存在脱离社会现实,方法呆板等问题。”
“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应采取正面引导、科学教育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人应该有科学思维,不迷信不崇拜任何人,也包括神,所有的事都应该在脑海里思考一遍,对的才做,不对的不能照着做。期望青年大学生多动脑筋,独立思考。”李志英老师最后向中国青年网记者表达了她对青年人解决信仰问题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