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15-07-06 23:13来源: 作者:苏亚玲 谢晋晓 关赐龙 点击: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问题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宗教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带着这些问题,自编调查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问题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宗教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带着这些问题,自编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提出参考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全日制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共1016名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共1016份,并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完后即刻收卷,总计回收问卷892份,有效问卷837份,其中男生428名,女生409名。
      2.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共40道题目,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对宗教的态度、信仰宗教的原因等调查项目。
      3. 统计方法:所得数据录入Excel文档,进行分析统计。
      二、结果
      1. 我校(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调查中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64人,占总人数的7.65%,其中男37人,女27人;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773人,占总数的92.35%;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政治面貌为群众及民主党派的学生45人,其中有宗教信仰者8人,占17.78%;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有700人,其中有宗教信仰者50人,占7.14%;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有92人,其中有宗教信仰者6人,占6.52%。由此可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信教率较普通群众和民主党派学生要低。
       2. 我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类型
  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最多,有47人,占73.44%;其次为道教,有8人,占12.5%;接着为基督教,有5人,占7.81%,其他教派合计4人,占6.25%。调查信教大学生对教义的相信程度时,只有4人表示非常相信教义,有15人表示比较相信教义,却有40人对教义的相信程度仅为一般,甚至有5人根本不相信教义。
     3.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调查
      调查显示,构成学生信教的三大主因分别为:24名信教学生认为其最初接触宗教的原因是承袭家庭传统,占37.5%;23名学生直言信教的主因源于寻求心灵寄托,占35.94%,17名是受信仰群体的感染,占26.56%。在信教学生中,有44人的家长有宗教信仰,高达68.75%。家庭因素在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的宗教背景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信教,但最起码能使个人在心理上不排斥宗教,尤其是遇到特殊条件和机遇时,更有可能接近宗教。64名信教学生中有47人从小学、初中便开始信奉宗教,从另一个侧面为上述论断提供了佐证。近年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农村传播速度加快并拥有大量中老年信徒,农村大学生受父母长辈的影响开始信仰某宗教的现象逐渐出现。(
       4. 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祈福,433人,占51.73%;参观浏览,413人,占49.34%;陪同他人参观,374人,占44.68%;好奇,271人,占32.38%。由此可见,真正为参加宗教活动而去宗教场所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大多数人只是把宗教活动当成满足精神需要(享乐)的地方。对学生而言,这种游览活动也仅仅是一种轻松的、令人身心放松愉快的活动,没有什么强烈的、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除了寻求心灵安慰外,只是普遍的对宗教的知识体系、哲学蕴涵、审美特征、人文关怀、道德意境等感兴趣。(见表4)
    5在校学生对开设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课程的态度
      调查中发现,47.31%的大学生表示应该开设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课程,但应适度;4.18%认为要加大教育力度;25.5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听听也没有什么坏处;22.94%大学生认为不必要;这说明77.07%的大学生对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课程是完全接受的,而且有4.18%认为要加大教育度。
      6. 我校大学生对宗教政策的态度
      在对待宗教政策的问题上,我校大学生的态度依次表现为“引导教育信教学生正确看待宗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严厉打击非法宗教团体”、“严禁校内传播宗教活动”,这说明我校大学生总体上对贯彻宗教政策是支持的。
     7. 我校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
  在调查大学生对身边信仰宗教的态度时发现,我校92%的信教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者持好感和理解态度,另有89%的无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信徒持好感和理解态度。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68人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有88人选择没有参加宗教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对宗教持包容态度,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人群。无宗教信仰学生的信教首选是佛教,有102人,由此可见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民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烈。无宗教信仰学生信教的次选是基督教,有46人,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电台等传入我国,其影响正渐渐生效。
  在关于宗教好坏的调查中,无论是信教的学生还是无宗教信仰的学生,基本能认识到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面性:他们既肯定宗教思想中止恶扬善等合理性因素,也承认宗教对社会存在消极影响,但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总体而言,学生对宗教具体的社会功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认知并不清晰,对宗教的消极影响认识并不深刻,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们心中的迷惑。82%的接受调查学生宣称在校期间并没有接受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理论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位现象。学生对宗教知识缺乏了解而形成的宽容态度成为有利宗教传播的土壤。
      三、讨论分析
      1. 我校学生信教比例不高,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目前全国有宗教信仰的人约占总人口比重的10%。在有关学者所做的研究中,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率普遍在10%以上:2005年李志英研究发现:“信教大学生占调查总样本的13.58%,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4.38个百分点”;2005至2006年郑永廷教授研究发现:“在作答的样本中,回答‘信仰宗教’的占12.7%”;2006年杨晓慧研究发现:“合计有18.7%的学生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据此,我校学生宗教信仰率(7.65%)低于全国及大学生宗教信仰率(10%)2个多百分点,信教情况并不严重。此外,我校参与调查的51.49%学生支持高校加大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理论教育的力度并开设课程;72.2%的学生认为学校急需引导教育信教学生正确看待宗教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2. 正确看待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有宗教信仰的64名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最多,有47人,占73.44%;其次为道教,有8人,占12.5%;接着为基督教,有5人,占7.81%,其他教派合计4人,占6.25%。调查信教大学生对教义的相信程度时,只有4人表示非常相信教义,有15人表示比较相信教义,却有40人对教义的相信程度仅为一般,甚至有5人根本不相信教义。这些学生参加最多的宗教活动是烧香拜佛,有54人次,占84.375%,其次是教堂/寺庙礼拜,有27人次,占42.19%,参加过宗教集会的仅有4人,参加过宗教传教活动的仅有1人。在调查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时,回答经常或多次参加宗教活动的仅有8人,而有36人则只是偶尔参加。此外,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信教学生较少,大多数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没有规律,另外个别信教学生因各种原因从未参加宗教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具有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徒不多。
      真正的宗教信仰者不只是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的崇拜认同,而且应该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其具体表现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比如基督教徒的礼拜活动、佛教徒的念经拜佛等宗教仪式和活动等。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我校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定义不明确,把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中带有宗教色彩的部分甚至把封建迷信当成宗教信仰,更多的是遵从民族传统的习俗去宗教活动场所或参与相关活动。只要学校加强科学引导,此类大学生还是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理想信念的。
      3.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依次为家庭影响、寻找心灵的寄托、受信仰群体的感染、追求真理与智慧、好奇心推动、教义本身的说服力,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情反映出他们对世界以及人生问题的困惑与思考。家庭的影响、精神的空虚、社会群体的感染、教义本身的说服力等因素引发了个别大学生的选择的宗教的庇护,部分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无法解决或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问题时,感到茫然、疑虑、混乱,为逃避现实他们也转而向宗教寻求心理庇护,排解内心的苦闷,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给个别大学生以心理的慰藉,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自然地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些人往往是因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而投入宗教。但是,他们信教更多的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信教的心理目的性、功利性强,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四、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布以后,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和强化,收到了一定效果。踏入21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和转型,致使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及信仰迷茫现象。我们在新时期一定要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清晰思路,努力创新德育的内容、方法及途径,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了解宗教。
      1. 大力开展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调查中发现,72.2%的学生认为学校急需引导教育信教学生正确看待宗教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奉唯物主义,而宗教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因而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辨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大学生认清宗教和迷信的本质。同时要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相结合,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格修养、知识层次和欣赏品味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自身身心矛盾内在冲突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2. 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占35.94%,成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第二大原因,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同时,调查中发现,党员存在信仰宗教的现象,因此,应当向入党积极分子说明:党和政府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主义者,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应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
      3. 重视心理疏导,解决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在环境适应、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容易引发心理问题,避免因心理困惑而导致宗教信仰,寻找精神的慰藉,因此,必须重视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及时治疗和疏导,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切实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从而改变大学生盲目信奉宗教的从众心理。重视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致力营造和谐友爱校园,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真挚的感情感染人,使大学生在充实的精神生活中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追求,不必因情感得不到寄托和满足而寻找宗教组织。
      4. 开设宗教学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的盲从,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宗教的不了解。因此,讳疾忌医不如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学校应通过开设宗教文化选修课、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对宗教思想、宗教文化进行客观的、理性的介绍,消除其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使其认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使学生真正了解宗教、认识宗教、掌握宗教发展规律;同时,向学生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及原因,帮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作出正确选择。
      5. 加强对校内信教群体的管理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7.65%,说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只是占大学生群体的少数,但是我们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信仰宗教排名第三的原因是“受信仰群体的感染”占27%,可见,不容忽视大学生群体中宗教信仰的感染,因此,坚决杜绝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在校内的传播,加强对校园内信教群体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科技大学左鹏教授提出了对校内信教群体的管理对策,值得借鉴,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法制法规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严肃处理。不允许校外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坚决取缔校园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材料。严防宗教团体、信奉宗教的外籍教师和归国人员利用英语角、学术沙龙、庆祝圣诞节、私人交友、资助学生等方式在校内传教。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引导,既尊重其宗教信仰,又要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密切关注有宗教渗透活动或倾向的人员动态,提高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① 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前沿,2004年08期
      ② 郑永廷,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影响与对策研究,2004年
      ③ 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④ 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争鸣-思想理论教育,2006.9
      ⑤ 贾红棉,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理论观察,2008.3(51):99—100
      ⑥ 黄雄英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60—65
      ⑦ 陈永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新探,科学与无神论,2010.2
      ⑧ 苏斌原,洗德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⑨ 张晶晶等,大学生信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9,12(28)147—149
      ⑩ 张晓梅,大学生心理缺失与宗教心理现象浅探,怀化学院学报,2007,7(26)108—109
      {11} 姚晶宏等,哈尔滨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26)83—84
      {12} 姚学丽等,大学生基督教信众信仰心理个案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25)163—164
 
      作者简介:苏亚玲,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职硕士,副教授
           谢晋晓,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助教
关赐龙,广东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本文责编:秋实
      (<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第4期)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