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自高自大。相信自己的同时,也相信别人。要自信,也要他信。这才叫辩证法。如果只自信不他信,那就不好。如果不但自以为是,还好为人师,那就糟了。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一种叫励志的教育观点把一切都推向了形而上学的极端。仿佛世界上没有一个叫先天禀赋的东西,也没有客观的东西。没有敌人,也没有高峰。有的只是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信心。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以为热血沸腾就可去探险,结果不是看到最美的风景而是遭遇最狰狞的死神。以为胆子大就可以当明星,被残酷的现实刷下来了还感言“我是最棒的。”明明丑得出奇,别人把你当宝耍,你就真以为自己是美女了:或者扭捏作态大秀肥腰,或者狂言女中奇才嫁人要嫁奥巴马。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有那样多的芙蓉姐姐玉凤姐姐?不着边际的励志教育使然!
报纸上一条《洗筷子不要整把搓》的真告,跌了我的眼镜。这样的伪生活常识居然上党报了,居然被好多报纸转载了,居然真理一样了。悲哀!
文章说,为什么洗筷子不能整把搓?因为太多了在一起洗不干净,这是第一。第二呢,因为整把搓,筷子会变得粗糙,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会导致细菌残留。如此等等。
其实对于这样的胡话,你要气愤你就把人家当脑正常看待了。但如果你不说,这样谬种流传岂不误人太甚?
洗筷子的,你听着,哥给你摆几条,纠正你一下。筷子要整把整把地搓,理由如下:第一,整把搓用筷子摩擦筷子,筷子上的食物残容易留松动掉落被水冲走,使筷子变得干净。第二,整把搓产生摩擦使筷子表面变得更光滑,这是打磨的原理,可有效减少筷子上的“凹槽”,使细菌难于残留。
其实洗筷子,整把搓也好,单个洗也好,纯粹是经验和习惯的东西,谈不上科学。现在看来这种摩擦去污并导致光滑的常识也有必要拿到实验室去定量定性检测分析了,这个时代很幽默。
从教人洗筷子,我又想起了更幽默的事情:医院的水龙头边贴着六步洗手法适宜图;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正在进行性教育。
做什么事情都有个理儿,也就是学术上讲的理性。洗手的理,就是把手洗干净,不留死角。给医生护士说,注意把手洗干净就行了。至于怎样才叫干净,一是深度,一是广度。深度就是打点肥皂、搓几把,把留在手上的污物搓走,把细菌赶跑冲走。就这个理,没有什么五步六步的。这叫授人以渔。吃饭要洗手是什么理,因为手邋遢,捏个包子剥个大蒜不卫生。但知识北方的理,到了南方吃米饭用筷子不用手抓,除非你手是干农活粘满泥巴,你一定要强调吃饭以前先洗手干什么!所谓性教育,追要内容就是告诉孩子那个事儿。性鼓吹者说这个必要呀,比如哪里一对博士结婚几年都没怀孕,到医院求医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干那个事,幸亏医生点拨才使他们有了后代。
那些猪呀狗呀都知道某些人却不知道的事情,科学也好意思去管,科学看来是跟自然干上了。在自然选择里,那些会干事的,就有获得后代的机会、得以繁衍,那些不会干这个事的,就没有配种的机会,活该绝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良性循环,物种进化。现在倒好,人家不知道搞,你去开课告诉他搞,那些连本能都没有的本不能的也有机会了,他的后代继续退化却继续被科学技术挽救,不适者就这样生存了。据说男人性活力几十年整体大滑坡,大家猜想是环境污染惹的祸。也许吧,不过,是不是有技术造成的逆淘汰?是不是那些没有活力的男人经由技术造就了更多没有活力的后代?这个问题值得研究。难产是要死人的。如果死的是小孩,那么这样的难产基因就没有机会留给下一代,或者反过来说顺产者比重会越来越大。现在倒好,动不动就动刀子,剖腹产。物竞天择从此没有意义。
从筷子说到精子,集中到了一个问题:人的逆淘汰。
这个世界不需要脑子了,干什么都有人指点,“怎样洗筷子”?这是个问题,怎么办?百度百科一下就OK。我在《当切土豆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技术》里说,几个支边的大学生面对等待下锅的土豆,竟研究了好久,在那里,怎样切土豆,也是个问题。现在好了,洗筷子也成了问题。再加上,干那个事也成了一个问题。这样下去,我看过不了几代,如何吃饭——是用嘴巴吃呢还是用鼻孔吃——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或者不需要脑子,或者本来就没有脑子却自以为是地告诉别人怎么洗筷子。用那样荒谬的理由误导那些依靠别人脑子的人,为什么不脸红呀?因为自以为是,自信嘛。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或者不需要脑子,或者本来就没有脑子却自以为是地告诉别人怎么洗筷子。用那样荒谬的理由误导那些依靠别人脑子的人,为什么不脸红呀?因为自以为是,自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