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信心源 两个根基:无神论,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有史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破天荒地公开举起无神论的大旗。我看,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与始终坚定地坚持为人民服务和无神论这两个根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靠的是真理,靠的是人民,靠的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神仙皇帝”。面对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复杂情势有人惊呼“信仰危机”,接着有人鼓吹恭请宗教来“帮忙”治理社会,不能不说这是动摇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危险倾向。我发现,人们之所以会惊呼“信仰危机”是因为社会对“信仰”一词过分宽泛的随意使用,这其中隐藏着更深的危机。
2、 我的忧患观 我以为,当下的中国正走在十字路口:选择走向科学还是回归愚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许多的能动摇共产党执政根基的愚昧观念十分地有市场,有势力,有能量!例如:就无神论领域而言,一些权威国家机构、知名大学、知名或有影响的人士公开联合起来宣扬有神论,有人以实际的动作明目张胆地对抗《教育法》中“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有人到处演说,要引进西方的上帝以彻底改造中国的文化传统;一些大学要哲学系挂上个宗教学系的牌子,而大多的宗教学研究为有神论发声;有的大学请外国传教士作“宗教市场论”的报告;有的机构单请反对无神论的专家主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课题;官员中有人公开入教,公开参加宗教活动;公开拜神、算命、信风水者更是比比皆是;……。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其中与没有真正弄明白理想信念与信仰的区别、天高海阔式地滥用“信仰”一词有着极大的关系。
3、研究心得
3、1心理活动与心智活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单从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研究人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人类众多的、大量的、比比皆是的行为是与其观念形态相联系的,或受其观念形态支配的。信念与信仰的区分应该是观念形态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人类的精神活动(思维、言论、动作、意志和行为)本是由初级的心理活动和高级的心智活动共同构成。心理活动是动物(包括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以生理反射为基础的反应。心智活动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反映和反应,是能动性的,是展现个体或群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科学观的智慧活动,是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社会性的智慧活动。心理活动遵循生物竞争(的兽道)法则;心智活动超越原始生物学局限,遵循“四利”(的人道)精神。心智活动是复杂的意识活动,更偏重于对所处环境的反映和反应,其核心过程包括内部的模式识别、模式解释、外显的模式应对,即外部表达出的或可观察到的观念指向、决策或行动方案及相应的行为。心智活动是与人类个体生命活动和群体生存发展密切关联的高级智慧活动,是对自我行为的觉察,其核心内容是:在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中如何认识、摆放和处置利己、利他、利人和利天的关系。认识、摆放和处置这种关系是一场已经到来的认知革命,人们对这场革命的匆匆到来普遍没有做好准备。
简要地说,心理活动只是生物学层面的遵循“兽道”惯性的适应-竞争性的生理反应(或反射);心智活动是科学人类学层面的、体现“四利”“人道”精神的建设性的智慧型反映。
利己(或利我)就是有利于个体自身;这是人和动物的天性,发根于生物学的个体生存法则。利他是有利于家庭成员、家族成员、亲戚朋友和同一个群体内的人员;亲代及成年成员自觉地悉心保护子代及亲缘关系密切的幼、弱成员;这些是利我及“母性”的延伸,发根于种族生存延续的生物学法则。利人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这是超越和冲破狭隘原始生物学“兽道”法则的智慧行为,为的是有利于“圈子外”(群体外或族群外)的人们、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将来的最高目标是有利全人类。利天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崇尚理性,保护好人类的唯一的共同家园。
利己或利我的要义并不只是自私,而是生存的必须;利他主要是家庭和家族延续、有密切关系团体或内群体发展的需要;利人是民族成长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强大的需要,最终是全人类(地球人)共同生存发展的需要。利己是利他、利人的基础,健康生存着的个体是利他、利人的前提;利己是人类生命意义的起点,但不是个体生命意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历代的宗教信仰者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始终陷入末日论的惶恐中不能自拔。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利他、利人。要真正地、大彻大悟地去实现利他、利人必须站在利天的高度。
一个口号叫打碎旧世界,这是一种“均贫富”的尝试。打碎意味着暴力,而真正需要打碎的是人类的兽道利益观,走出“鸟为食亡”的窠臼,成就对共同目标的共识。有一种主张叫“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需要从解决全人类共同的基本生物需要出发来认真研究这个主张,讨论利己、利他、利人、利天的问题。
3、2 “信仰”危机与“心智问题”
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来,有人感叹,经济发展了,道德滑坡了,诚信丢失了。舆论界和一些知名人士相信中国出现了“信仰”危机。
与其说出现了“信仰危机”,更确切地说是进入了“心智问题”(不健康心智活动)的高发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从广阔的生物-社会范畴观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智(失范、失利)问题在所难免。所以要设法满足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心智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帮助那些处在心理弱势状态、心智危机状态和心智弱势状态的人们。
3、3 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两极分化
我在研究中发现,那些形形色色的非理性、非建设性、破坏性的言论和暴戾之气逐渐流行甚至呈井喷式爆发,不讲道理不懂道理者常常左右事物的发展,恰恰说明当下的中国社会这诸多的发生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正”、“负”能量分别为心理活动和心智活动所释放,是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两极分化的相应表现。
古往今来,在世界范围内,那些不讲道理、不懂道理、自恃其强的人,那些倚强凌弱、弱肉强食的集团常常能左右着事情的走向并得到了他们索要的东西,这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但这是数千年来一直流行着的令人悲哀的普遍文化现象。因为,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社会规则或盛行的文化,以及世界秩序都是以生理-心理学为背景构建起来的,都是在原始狭隘的生物学法则的框架内形成的,而以科学人类学为框架的社会认知曙光只是刚刚出现在世界的某些地方。
感觉到生存受到威胁或安全感降低时,应该指向谁?指向那里?
离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科学观,离开了人类个体生命活动和群体生存发展密切关联的理念和主张,单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即生存适应的层面很难找到全局性或完整的答案和解释,只有上升到建设性层面,即需要自觉地去觉察、认知那些涉及利我、利他、利人、利天各方面的复杂问题,学会用有利于个体(包括自身)生命活动和群体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主张去指导分析、整理、科学应对与处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这属于高于心理活动的心智活动,是以“四利”为基础的领悟、自省、自醒、自察过程,具有自悟性、自我觉察性,是涉及人类对环境(包括社会)的应对能力和改造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与自我纠错能力的、具备建设性意义的智慧活动。研究心智活动即将诞生一门全新的学科——心智学。心智学的重要指向之一是研究人类如何冲破生物学局限、跨越兽道,走向人道,走向世界大同。
3、4健康心智学 初级阶段, 科学心智学 高级阶段
心理学所讨论的或关注的偏重于有机体对所处环境的应对能力;心智学着重于讨论和关注人类对环境(包括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与自我纠错能力。适应性是生物-心理学层面的反应,建设性是心智学层面的反映。宗教是生物学层面的产物,不是心智学阶段的产物。
健康心智学是心智学的初级阶段,科学心智学是其高级阶段。心智健康强调与环境的建设性互动。健康心智学是讨论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更高级的与个体社会责任感、群体社会责任感密切关联的生理-心理-社会水平健康状态的学问。
从心智学研究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群体的认知模式,解释模式和行为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事方式是文化认知模式、文化解释模式的日常行为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大脑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的心智发育成熟程度和心智健康水平。
文化冲突其实质是不同群体认知模式、解释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应对模式)的冲突。
4、个人动议 智民工程与智民文化
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父母不分场合为婴幼儿把屎尿,支使青少年就便在路边尿尿,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如入无人之境,不按秩序排队,在禁烟标志下随意吸烟,违规放鞭,酒驾醉驾屡禁难止,拦飞机维权,打砸抢维权,在飞机上闹事,医闹和伤医行为,非建设性群体事件;许多社会群体行为习惯,例如,单极思维、单因论盛行;例如,官场、学术界、商界造假成风,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表现,都属于心智健康方面出了问题。
在此,我提出实施智民工程、创建智民文化和心智健康教育的动议。
智民文化是记录心智活动,反映健康心智活动的文化,是超越生物学、心理学局限的,客观能动反映人类心智发展水平的文化类型,是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文化,属于心智学水平的先进文化。
“智民”工程是通过有计划地研究并逐步普遍提升全体国民心智活动水平及心智健康水平,进而启迪、引导尽量多的国民增进对中华复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并自觉自愿为之做出建设性贡献的强国富民工程;是新时期执政党重振国民向心力、重整社会凝聚力的科学理政工程。智民工程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开展心智健康教育,开展利我、利他、利人、利天利益观大讨论,认识利益观,调整利益观,改造利益观,完善利益观,引导(教育)人们怎样做一个利己、利他、利人和利天的人。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属感、国家利益观和健康心智教育普及活动,创造一种能持久运转的“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的建设性的社会氛围。
实施智民工程、创建智民文化和开展心智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巩固并创新文化自信的社会工程,无神论学会是一个重要的力量,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不能不担起冲锋陷阵的责任。
智民工程是智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信仰与信念属于智民文化不可回避的内容。所以在这里着重讨论信仰与信念的问题。
5、我想晒出的砖块
5、1党员干部中的文化不自信
同全国一样,在深圳,有一定比例、一定级别的政府或国企党员干部热衷于相信风水、热衷于印制并广送迷信日历,更有人皈依宗教并公开到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主要根源之一是理论上的混乱,即混淆了理想信念和信仰的界线,混淆了科学与宗教的界线,以至于进入多元化时期,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模糊了或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唯物论者以及没有弄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5、2共产主义不是宗教
于光远先生说:“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不但要有一般的科学,而且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不但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要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宗教之为宗教就是要人们膜拜它,法律之为法律就是要人们服从它,而科学之为科学就是要求人们去研究它、理解它,在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它。”于光远著 《1978:我所经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1月第290页。在这里,于老明确又简练地指出了信仰同信念的区别:宗教要人们膜拜,当然需要有人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们应该去研究、理解、运用,压根不是去信仰!
5、3知识不需要信仰
知识不需要信仰,而是去认识,去检验,只有坚信它是真理、是知识时才去实践,去运用,去为之奋斗。理想信念是对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的确信和践行。
用“四利”的精神衡量,科学没有预设对立面的属性,完全彻底地遵循着利他、利人的精神,也正因为遵循这种精神,科学能不断地冲破宗教的打压和禁锢并已显现逐渐取代宗教的趋势。所有的宗教也都宣传利人的主张,但都要预设对立面,主要聚焦于怎样让自己进天堂、让对立面(包括异教徒),有的甚至宣称让不信本宗教的人进地狱,本质上讲,这仍然是按兽性的生存法则行事;正因为如此,所有的宗教都讲世界末日,其实那些创教者和历代信仰者并没有弄明白人类的根本走向,并不了解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人类需要也可以走向大同,而不是末日。“世界大同”,符合人类进化的根本走向,人类需要挣脱个体间及群体间利益的争夺,学会认识和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世界大同靠的是认识的趋同,利益的趋同,不分民族、不分教派、不分地域逐渐形成共识。
5、4用心智学反省天高海阔式信仰说辞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信仰 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念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现代汉语词典》5版(2005年6月) 商务印书1520页,1519 页。《辞海》里说:“信仰 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47页。有一本心理学的词典说有:“政治信仰、理论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等”、“共产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科学、
最崇高的信仰。”这些词条的解释值得讨论,尤其值得学界讨论。可以说,人们,尤其是学界对信仰及信念的认识是混乱的,对“信仰”一词天高海阔式的宽泛使用,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对相关社会认知问题缺乏严肃、认真、科学、系统的专题讨论和研究。
从认知根源上分析,泛信仰论拖着宗教神圣的外衣或尾巴。“信仰”一词被如此宽泛的滥用,核心原因之一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大多数人对宗教缺乏完整的认识,或者说宗教影响相当地强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被选择性地、“无所不在”地宣传为最神圣的东西,囿于简单的比照,对被认为是好的东西或“神圣的事物”习惯性地冠以“信仰”,进而去膜拜,有点顺理成章式地成为一种久盛不衰的时髦。
2014年12月04日人民网转载了《新民晚报》评论,其标题是:让宪法成为一种普遍信仰;凤凰网转载《西藏日报》的文章,其标题是“让宪法成为人民信仰”。这里似乎释出了信仰有灵论,信仰万能论的味道。
5、5用心智学反观信念与信仰的分野
分道扬镳的认知过程
《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文版》有两个英文词条:Faith和Belief,对应的中文翻译分别为“信”和“信仰”,在该书的索引中Faith和Belief被分别注明为“宗教”和“心理现象”。这两个词条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但区别却十分明显,个人倾向于Belief的行文更接近于信念,Faith就是信仰。信仰可以“因信称义。而Belief因其肯定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推测、主张或坚信。只有在对“Belief者”来说一个命题显然是真的时,“Belief”才能变成知识。
从认知过程考量,信仰和信念两者都是认知模式、解释模式到应对模式的阶段性的最后表达。信仰和信念都起始于“接受或同意”,接下来每个人都会用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式对自己开初相信(“接受或同意”)的东西进行检验,再用自己的解释模式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心理定势,而后通过应对模式或行为模式(习惯行为)表达出来。虽然两者在认知路径上基本相似,检验与不检验,以及怎样检验是两者的分水岭。
以客观世界有没有神鬼为例,相信有神鬼者就可以很简单,很省力,只要无条件地接受和同意哪些世上流传有鬼神的教条(如:传言、传说、宗教经文及相关的诠释)就可以信以为真了;认为客观世界没有神鬼则不能那么简单,必须经历反复详尽的论证,要面对各种反对、质疑的声音,只有能经得起各种科学检验无神论的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分水岭之一在于:前者崇尚信仰,后者坚守信念。
性质迥异的模式解释和模式行为
对被“接受或同意”的对象,不去检验,或不管其是否能经得起检验就去坚信那就是信仰;有目的地去进行科学检验,只对那些真正真实的、能上升为知识的对象赋予坚信那是信念。
所谓“科学”地检验,我希望同时满足下列元素,一是离家民的观点离家民:什么是科学?——关于科学的问答 (XYS20111003)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观察、假设、实验、逻辑推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同时符合五个特征1、客观性,2、证伪性,3、逻辑性,4、局限性,5、简单性。二是我自己的观点,作为知识的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之客观的、能经受检验和实证的认知;是人们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或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能经得起检验和实证的模式性解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符合或遵守“四利”原则或前提。信仰无法或无意满足这些要求,而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才可成为信念。
信仰是一锤定音,信念要去伪存真,要经过推测、主张到坚信;对起初“相信”的真实性的认定,前者属于非科学的认定或者不屑去认定,后者一定会经过科学的认定;前者崇信那一锤定音的“相信”是不容怀疑的,后者需要去伪存真,在认定起初的“相信”能成为“知识”或称为知识时才会逐步去坚信。
我以为,所谓的信仰,是在未辨清真假的前提下,便接受或同意某种事物或命题的一种态度或心理定势,是一种盲从的、不求事实检验的、不接受理性指导和纠正的相信或坚信。信仰的主要元素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事实”,不依赖于搜集证据,不管有没有经验的或客观证据的支持或反对其所接受的“事实”李胜先 刘玉新 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9页。。信仰主要是对神的信奉和遵从以及坚信不疑,既是说信仰是对宗教教义无条件坚信。“信仰是一种宗教精神,而不是理性精神。理性面前无‘定论’,而信仰的本质属性是预设‘定论’。”中国古代国教的逻辑结构和定义 论文999网。
信念是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对某些观点、主义、社会思想观念的相信,是经过反复的理性思考和不断接受事实的检验之后,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
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观察,信仰试图指导人们如何去处理人和神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不是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本没有神;也不真的能指导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上也没有神,而是人与自己认知方面的关系,对神的信仰实质上是无根的想象中的观念。信念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是在人试图解决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时,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互动以及对自我主观世界的认识的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信仰是对利益需要诉求的神学解释;信念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互动模式的科学认知。从利益观出发,信仰是从有所求出发,必然是功利的,例如:上天堂,“许愿”,包括追求各种经济利益,人与神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的交易,崇拜、盲目崇拜、盲目迷信。信念是公益性的、建设性的、以付出为主的理念,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从科学观出发,信仰是不考虑或不经过科学实证的、缺乏理性指导的相信;信念是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的、在理性指导下的相信。或者说信仰是预设定论式的坚信;信念须是经过科学扬弃的坚信。信仰的前提是迷信;信念的基础是科学。
如果我的上述建议能够被接受,那么可以这样来认定:信仰是宗教的孪生物,信念是对科学的承认和尊重。
这里想对“让宪法成为信仰”的命题谈几点看法:
就对被“接受或同意”的对象而言,其必须具备有能被接受或同意的属性,法律,包括宪法不具备接受或同意的属性,法律的关键属性之一是必须服从!不存在接受不接受、同意不同意的问题。
就心智活动的走行方向而言,信仰是从模式认知到模式解释,最后才是相应的应答行为。法律是“倒序”的,首先从约束人们的行为开始。法律在于规范社会公共行为模式,规定必须服从的公共行为准则,或者限制、约束某些非建设性或破坏性的社会行为,不承认观念差异,不允许超越法律规定的观念干扰法律的执行,是希望从规范人们的行为反过来影响、引导人们的认知模式、解释模式。所以,法律是单向的,必须服从,自始至终都必须服从,强制性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事后诸葛亮”,不以事前改变你的认知为前提,不在乎你接受不接受、同不同意。
再者,信仰可以是双向的,即可以信仰,也可以不信仰;此时信仰,彼时不信仰。难道,对宪法可以说不吗? 对宪法必须服从,必须执行,不需要信仰!
5、6 中国梦与世界梦
最后,就理想信念话题谈一点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问题。中国梦是中国人正在践行的理想信念;世界梦是“地球人”的理想信念,首先是那些先知先觉性地领悟到“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决意并倡导破解“竞争排斥”魔咒,冲破生物学局限的人们的理想信念。如果世界各大洲、各国、各地区的所有的不同族群、不同的利益集团都能认同并决心努力实践“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这样的主张,那将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次的革命性大跨越,因为人类真正的解放是超越生物学局限,逐步摆脱兽性的羁绊,逐步走向利己、利他、利人、利天的辩证统一,进入到“地球人”时代或全人类大同的时代。“四利”(利己、利他、利人、利天)的辩证统一是大智慧,她标志着人类生物进化进程进入更高级阶段,但这种新进化需要颠覆人类既往的历史认知和当下的惯性行为,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痛苦历程,但新进化进程已经萌芽,进入21世纪已经出现蓄势待发的苗头,而且不会逆转。
相信没有人拥有能站得住脚的理由反对或推倒属于全人类的“四利”人道精神。只要地球继续存在,地球生物的进化进程就不会停止;人类的进化也不会停止。所谓的人类新进化,是认识能力的“进化”,这也是“自然选择”的必然,是“适者生存”所造就。比尔.盖茨说:人类最大的进步在於减少人类不平等。人类能不能、该不该动用自己的智慧深入研究一下怎样跳出生物学局限去认识和设计人类的将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揭开了人类走出生物学局限的曙光;“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则迎来了人类迈向新进化阶段的第一缕阳光。
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即通过充分利用已经揭示和继续揭示的自然规律,以及顺应社会规律去创造更多更丰富的资源。人类已经有条件跨越纯生物的、等待天赐的运气,或者去争夺现有自然和社会资源的竞争阶段,人类应该去创造新的竞争机制,即,竞争不再是争夺(及浪费)现有的资源,而是创造更多的可利用资源,今后的“竞争”是看谁创造得更多;更重要的,创造资源并不只是为自我及自我所在的集团,而是为全体“地球人”。这种新的理性的创造性竞争为的是在全球创造更多的生存资源并公平合理地分配、建设性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全地球的人造福,为全地球人的子孙后代造福。
中国的和平崛起进一步昭示超越“竞争排斥”魔咒的新的理性的创造性竞争机制是可以实现的;“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的理念建设性地继承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的“四利”人道精神。
孔子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利他、利人的文化传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提倡“天人合一”。
比较中西文化,不难发现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及其国家集团向来崇尚的是“求霸文化”,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所崇尚的也是“求霸文化”,现时的世界仍然是“求霸文化”主导着世界事务。本质上讲,求霸文化是被“竞争排斥”魔咒所掳掠的兽道文化。中华民族奉行的传统是“求和文化”,讲的是“中和位育”、“和而不同”。从修长城,到郑和的大洋贸易,到“不称霸”,到“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中国人求和文化总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最近几百年来,奉行求和文化的中国总是吃败仗,这里有十分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更主要的是本身不够强大。求和文化属于崇德文化,崇德必须有足够的力量!践行与实现中国梦是为崇德集聚能量。引领世界走向大同靠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实力,包括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其中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引领世界走向大同的先锋能量。
时值今日,中国正在崛起,强大起来的中国绝对地排斥“竞争排斥”魔咒,诚如布热津斯基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篇讨论“中美争霸”的文章中所言明的,中国是“强而不霸”。中华民族将创造条件首先实现中国梦,走在人类新进化的最前列;继而会同全世界真心接受或同意“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理念的人们协力为实现“世界梦”,为人类的新进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胜先,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部主任医师
本文责编:文丁
(转自《科学与无神论》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