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功能一般包括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ESP)、心电感应、心灵致动、预知等。超感官知觉的典型是超视力,即对客观事物的超大型感应力;心电感应就是对别人思想的超感应力;预感力就是对未来事件的感应力;心灵致动就是通过心灵活动去影响物体或事态的发展。
特异功能存在吗?如果存在,则某人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或物质之间就存在某种“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存在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思维是什么。思维是什么呢?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构成世界的基础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结合形成原子,原子形成分子,分子形成细胞,细胞组合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管理和处理信号和信息。根据这一点,我们对独立于我们思维的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外在事物发出的信息,通过光、声、接触等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进入到我们的体内,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存在,由化学脉冲沿着神经传递而被神经系统操作。然后物理脑翻译这些信号,建构思维图景。该图景外在于真实世界而存在。如此,思维就是神经系统操作的结果。
既然如此,“某人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或物质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就成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人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或物质之间是否存在如特异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就转变为“物质与物质之间是否存在如特异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由这些粒子构成的事物是由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一种相互作用就是一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存在的粒子可以消失,粒子的总数在反应中可以改变,不变的只是系统的总能量和动量、角动量、重子数等。如此,上面的问题也就转变为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粒子了吗?我们知道所有的说明这些粒子活动的相互作用了吗?这是相信特异功能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物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加速器的改进及其实验的进行使人们发现的基本粒子数增加到100多种,从而开创了高能物理或粒子物理的新局面。所发现的这些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π介子、奇异粒子和一系列共振态粒子,统称为强子;另一类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只参与电磁、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μ子和中微子等,统称为轻子。之后,进一步的高能物理实验又揭示了上百种的强子并不“基本”,是有内部结构的,它们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到1995年,总共发现了6种夸克。它们是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这6种夸克就是构成所有数百种强子的“基本”单元。同时,轻子的发现也达到了6种。它们是电子、电子型中微子、μ子、μ型中微子、γ轻子、γ型中微子。因此,夸克和轻子是目前阶段我们所认识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如果我们重新将此分类,则可以分为下列三类:第一类是上夸克u和下夸克d、电子和电中微子;第二类是奇异夸克s和粲夸克c、μ子和μ型中微子;第三类是底夸克b和顶夸克t、γ轻子和γ型中微子。这是高能物理中的一个标准模型。它表明所有的粒子都可以归结到这三大类中,每类含有四种粒子。在通常的物质中,所有的粒子都由第一种类型的粒子构成。后两种类型只在高能量状态下存在。
尽管我们还不能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所有的粒子。但是,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表明这些粒子的种类一般不超过上面的三类。而且,即使发现了新的不属于上面三类的新粒子,这些新粒子与常态下的物质所发生的行为没有关系。当然,上面的每一个粒子都有一个反粒子。然而在我们的世界中,反粒子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现,它们不是通常物质的组成部分。
知道了组成物质系统的基本粒子之后,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种类怎样呢?归纳起来有四种: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人们最先发现的一种相互作用。就适用范围来看,引力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因为具有质量的所有物质都存在引力相互作用。只是这样的相互作用随物质质量的减小而减小。在天体物理学中,天体的质量巨大,引力作用起着首要的作用。对于基本粒子,由于其质量微小,引力作用也就非常微小,以至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一角度看,引力控制星系的运动以及宏观物体的运动。
电磁相互作用是带电粒子与电磁的相互作用以及带电粒子之间通过电磁传递的相互作用。带电粒子可以发射和吸收光子,它们之间的电磁作用通过光子场传递,在强度上电磁作用次于强相互作用居于四种相互作用的第二位,其有效力程可达无穷远。电磁相互作用对分子结构、物体行为以及生命自身负责。电磁力是独特的,它既是强的,也是远程的。这是一个在人类层次上引起重要影响的力。
弱相互作用是除光子和胶子之外其他所有粒子都参与的相互作用。它通过中间玻色子传递。其强度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之后居于第二位。其力程在四种相互作用中是最短的,所以在宏观领域中是根本观察不到的。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这两种长程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被观察到。
强相互作用是通过胶子传递的。与其他相互作用相比,它的强度最大,但其作用范围很小,如同弱相互作用一样在宏观领域中也观察不到。
这四种相互作用是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的基础。这不是说,标准模型是完整的,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回答。我们很想知道电子为什么和质子有相同的电量,也很想知道电子是否有一个更简单的结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科学的发展看,上述四种已知的相互作用说明了所有的上面被观察到的三个种类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自然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根据成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所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所有运动的来源,说明了自然界中的所有层次物质的运动。
既然如此,特异功能现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作用属于上面所提出的四种相互作用吗?按照赞同者的描述,这种相互作用应该是一种长程相互作用,发生在分子之外,并且能被观察到。从这点看,它应该属于上述四种相互作用中的前两种。但是,根据物理学的研究,宇宙中不存在强的、远距离的现在还没发现的力。它们现在不存在,未来也不存在。自然中没有可观察到的长程力,它们的相互作用强到足以引起那些特异功能。况且,如果有一个未知的长程力,如心电感应存在,并且有足够的强度是可观察的,那么,我们应该已经观察到它。我们现在没有观察到它,它应该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特异功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不存在的。至于上述后两种相互作用,也许有新的和未知的短程力在非常短的力程、以非常强的能量被感觉,但是,它和特异功能现象,如超感官知觉等没有关系。
而且,即使不考虑上面的结论,认为有一种不同于上面四种相互作用的作用——特异功能存在,我们仍然不能解释它。特异功能现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距离有多么遥远,信息都能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理穿过空间,传递到人脑中,发生远距离作用。距离对特异功能现象的发生没有影响。真的这样吗?物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给出了强有力的反驳。他们认为,当外界信息传递给感官时,不管这些信息怎样传递,都必须消耗能量。在这一行为中,即使大部分的能量可以来自于体内,如来自于血液的新陈代谢,但是,最初的冲量一定来自于外面。外界的能量通过已知的物理过程被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所吸收,进而引起脑神经系统中的电子运动,产生思想。这点对于特异功能现象也不例外。无论是超感官知觉,还是心电感应等现象的发生,信息源都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使得脑神经系统中的电子去运动。由于发射到空间的任何能量,当它前行时,都必须展开;当它展开时,都必须服从能量守恒定律,由此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服从反平方规律。那就是距离增加一倍,能量密度必须减少4倍。在这种情况下,信号强度随着接收者与传递者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变弱。由于这一原因,即使心电感应存在,心电感应信号的强度也应该随着发射者离接受者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当距离足够远时,或当信号强度不是足够大时,信息接受者是不能接受到足够强的信号以引起神经系统的运动而产生思想的。既然这样,特异功能所宣称的“远距离作用及这种作用不受距离的影响”是错误的。特异功能不存在。
进一步,即使不考虑上面两点,赞成特异功能的人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即没有给出特异功能发生的机理。他们无法说明超自然能量或者精神为什么能够存在于神经系统的作用之外,而与神经系统相分离;无法说明超感官知觉发生的机理;无法说明从一个人的脑袋中发出的信息或能量怎样给了某个物质,从而使它运动;更无法说明物质按照一个人的欲望去移动的方式;无法说明人与人之间心电感应发生的机理;无法说明信息怎样从未来传递到现在,让他们做出一个特定的对可观察事件的预言。他们像神学家那样,求助于一些神秘的力量,并且说是这种神秘的力量激发出了特异功能。虽然他们也用一些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来为他们的理论辩护,用情景描述来说明,但是,这样的说明不提供具体的机理和检验的过程。这样一些现象不能证实和证伪,也不能做出可以证实和证伪的解释。由不可察觉的心灵力量为基础的理论,用超科学的、神秘的、超自然的要素去解释它们,不能令人满意。特异功能应该是不存在的。
作者简介:肖显静,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