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庄子的无神论思想刍议

时间:2015-09-12 22:58来源: 作者:谙培基 点击:
不仅仅是上个世纪,就是这个世纪,迷信于怪力乱神的人仍然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名人、官员与知识分子。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迷信状况,与任继愈先生当年所关注并批判的社会状况没有多大的区别。无神论是一场战斗,任先生相信,只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努力,真正去解决社会缺乏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与孟子为同时期的人,儒家以“孔孟”为旗帜,可见庄子在道家的地位相当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奉老子为道教教主,《老子》被称为《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庄子被唐朝皇帝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道教信仰神仙,崇拜鬼神。面对如此背景,笔者发表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浅见》一文(见《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5期)之后,觉得对庄子的无神论思想不能不予以议论,以下分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

      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的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说,“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又说庄子著书“以明老子之术。”还说,“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史记》记载的这些内容明确指出,庄子的学术思想本原在于老子,庄子在继承和发扬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庄子》一书有些地方直接引用了《老子》的文句。《庄子·渺箧》内说:“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两句引自《老子》第三十六章。《老子》第三十六章的相关原文是,“……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知北游》内说:“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小引号内4句引自《老子》第三十八章。《老子》第三十八章的相关原文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庄子·天下》内说:“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厍;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小引号内6句引自《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相关原文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厍。为天下厍,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由所列《庄子》与《老子》的文句对照,显见《庄子》与《老子》思想体系的渊源关系。

      《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庄子》的每一篇都以道为纲。庄子对老子的道,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充分抒发了自己的见解。《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老子这一段论道的基础上,庄子对道作了进一步阐发。《庄子·知北游》内说,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又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内接着说:“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天道》内又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在庄子的理论体系内,道博大、深不可测,它存在于万物,它无所不包,它对任何大的东西没有穷尽,它对任何小的东西没有遗漏。

      《庄子·大宗师》内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段内容的中心是说,道,没有形迹;它以自身为本,以自身为根,在没有天地以前就一直存在着;是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是它产生了天和地。在思履主编的《庄子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9月第1版)和金涛主编的《老子庄子全注全译典藏本》(20126月第1版)都把“神鬼神帝”的“神”字释读为“产生”。《庄子》的这部分内容同《老子》第四章的主旨是一致的。《老子》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不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对《老子》第四章,任继愈先生点评说:“他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 陈鼓应先生点评说:“这个虚状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在这里,老子击破了神造之说。”《庄子》与《老子》这一段道论的对照,《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神宗,上帝也不例外,鬼神自然也不例外;《庄子》则直截了当地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由此可知,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

      笔者在《〈老子〉的无神论思想浅见》一文的未尾指出:“老子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阐发的无神论思想是坚定的。《老子》八十一章没有给所谓真正的鬼神留一点位置,老子不只是不信鬼神,老子以其深奥的哲理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庄子对老子无神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在于《庄子》以道为纲的哲理论述,更具体呈现于庄子在鬼神问题、神仙问题和生死问题诸方面的阐述。

      二、鬼神问题

      《庄子》文句中出现神字多达四十多处,《庄子》三十三篇的三分之二篇有神字的文句,其中还不包括鬼神句中的神字。为数三分之一以上的神字指的是精神。其他神字,有的指心神、指心智、指造化、指修养、指真性、指大道、指天、指神秘莫测;有的指神妙、指神态、指神情、指神采、指神奇,等等。

      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对文惠君说,经过三年解牛实际操作,“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说,我只是心领神会而无须用眼睛去看,感官的认知作用已经停止而只靠心神在运行。这里两个神字都指的是心神。

      《庄子》以《天地》篇出现神字的句子最多,如,“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这是说,立身于本原,智慧通于神秘莫测的境界,神字指神秘莫测;“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这两个神字仍然表达的是神秘莫测;“形体保神”,是说,形体保护精神,神字指精神;“则神生不定”,是说,精神无法安定,神字也指精神;“形全者神全”,是说,形体健全而精神完全专注,神字仍然指精神;“体性抱神”,是说,体悟真性而持守专一的精神,神字还是指精神。《庄子》文句中的神字的意境,在唐朝诗人杜甫那里也可以见到,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杜甫诗里神字的意境同《庄子》内神字的意境是一样的,不是创造了天地万物和超自然力的神,不是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神。

      《庄子·秋水》篇内出现了“社”,即土地神。是北海若说的,“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是说,悠闲自在得好似受祭的土地神,没有任何偏私的保佑。土地神是神界最下层的神,其职权相当现在的村长。祭坛上的土地神,不是图画便是木雕或泥塑,没有灵性,谁祭祀似乎就会保佑谁,不存在私福。

      《庄子》三十三篇有十三篇出现鬼或鬼神的文句。每篇的鬼或鬼神的文句内的鬼或鬼神,都被用作比拟或比喻。如,《人间世》篇内的“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说,连鬼神也将会来依附,何况人呢!《天地》篇内的“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是说,通于大道而万事自然完满,心无欲求而鬼神敬服。《达生》篇内的“杼成,见者惊犹鬼神。”是说,削刻木头完成的杼,看见的人无不赞叹为鬼斧神工。《庚桑楚》篇内的“灭而有实,鬼之一也。”是说,迷灭本性而徒有形骸,也就跟鬼一样。《外物》篇内的“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是说,海水震荡,其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诗圣”杜甫在《醉时歌》一诗中有,“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诗中的鬼神同《庄子》内的鬼神所比喻的意境是相同的。

      《庄子》一书又列举事例否定了鬼神的存在。在《达生》篇列举了一个故事说,孔子在吕梁观赏山水,见瀑布高悬二三十丈,飞流溅起的水花远达四十里,鱼鳖都不敢在里面游。却见一个壮汉游在水中,以为他遭遇了困若想寻死。忽然看见那个壮汉淹没水中好几百步才浮出来,披发吟歌上了岸。孔子赶过去问壮汉,说:“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显然,这个鬼是孔子心中产生的鬼。《达生》篇还列举了一个见鬼的故事,说,齐恒公在野泽里打猎,见到了鬼,打猎回来,因受见鬼的惊吓生了病,好几天不出来处理政事。齐国有个叫皇告敖的对齐桓公说,您是自己伤害了自己。还讲了一些齐桓公自己伤害自己的道理。桓公说:“然则有鬼乎?”皇告敖说,有鬼,污沟中有鬼,灶上有鬼,户内有鬼,东北方墙根下有鬼,西北方墙脚下有鬼居住;水中有鬼,丘陵有鬼,山中有鬼,野外有鬼,大泽有鬼。皇告敖这一席有鬼的话的本意,相当现在人说的,人死后为鬼的话,死去的人多得数都数不清,鬼也会多得在地球上站都站不下了,人怎么生存,哪里还会有鬼!皇告敖最后向齐桓公说,您看到了那个鬼您将成为霸主。桓公恍然大悟,开怀大笑,说:“此寡人之所见者也。”桓公的病就不知不觉好了。这个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存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

      《庄子》对神灵存在的否定非常高明,《应帝王》篇内说:“且鸟高飞以避衬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这是说,鸟尚且知道高飞以躲避罗网弓箭的伤害,小鼠也知道在神坛下打洞以避开烟熏和挖掘之祸。小鼠很明白,神坛上的神是毫无灵性的东西,只是迷信神灵的人,把神坛作为祭拜无所不能的神灵的场所,神坛自然是神圣的地方,祭拜神灵的场所,神坛自然是神圣的地方,祭拜神坛的人绝不会想到小鼠敢在神坛下打洞亵渎万能的神灵。正因为如此,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居住最安全。庄子就是以这样幽默的方式否定了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存在。

      三、神仙问题

      唐王朝统治者为了政权的需要,与道教攀亲,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以“老庄”并称的庄子,在道教中的地位也一并高升。已故第二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说,庄子“发挥了老聃的‘长生久视’,成为他自己的神仙思想。”又说:“后来道教在修养法方面,接受了庄周的思想。”田诚阳道长说:“庄子不同于老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成为神仙思想。使‘道’与‘仙’联姻,为后世道家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又说:“庄子的神仙思想和境界描述,在道教修持中占有极其崇高的位置。”

      道教神仙信仰的神仙,在《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神”字在《庄子》内大量出现,本文前面鬼神问题部分已经作了仔细分析。至于“仙”,在《庄子》一书内仅仅有一处曾经提到。《天地》篇内说,尧在华地巡视,同华地守护封疆的人有一段对话,其中守护封疆的人说:“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这是说,天下纷乱,则修德就闲;寿延千年厌恶活在世上便离开人世去升天成仙。修德闲居的人是在地上,而厌世成仙是在天上。

      《庄子》一书大量篇幅描述的是人间修道悟道而展现了完美人生境界的人,称他们为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逍遥游 》篇内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宗师》篇内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阅,其入不距”。《天下》篇内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一书所描述的这些人,既不是神也不是仙,不是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是有生有死的凡人,是人间品格高尚的人。为什么说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不是长生不死的神仙呢!因为有生有死的老子就有至人、真人、圣人的尊称。《养生主》篇内说,老子的朋友秦失曾认为老子是至人。《天下》篇内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道》篇内说,士成绮远道去拜见老子,见面第一句话就对老子说:“吾闻夫子圣人也”。然而《养生主》篇内说老子死了。庄子在约公元前286年就死了,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对圣人之死,《刻意》篇内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所以说,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人间生死如常而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死的神仙。

      《庄子》首篇《逍遥游》篇内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的这段话,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认为“这是我国文献中对神仙的最早的描写。”田诚阳道长也同样认为“这是古代文献中对神仙的早期描述”。这段关于神人的描述,是庄子用叙述长几千里叫做鲲的鱼和背长几千里叫鹏的鸟寓言手法,抒发他的理想人生,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悠闲自得地在自然与社会中畅游。比喻神人为他的理想的化身,与道合为一体,不被外物新累,不被外物新伤,超脱物外,不受时空限制,“乘云气,御飞龙”,以达“逍遥游”。前边已经明确说出,神人是凡人不是神仙,庄子对神人的描写当然不是对神仙的描写。至于道教界有人说那是对神仙的最早描写,只能是牵强附会,或者说是把庄子对神人的描写借用为神仙的描写而已。其实“藐姑射之山”既不遥远也不神秘。庄子在《逍遥游》篇描述了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之后,紧接着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尧往见的四子是王倪、啮缺、被衣和许由,这四个人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隐士,得道高人。《天地》篇内说:“尧”问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这段话是说,尧问许由,啮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通过王倪请他做天子。许由说,啮缺的确天赋过人,智慧超群,办事敏捷,他却不是做天子的人材,他可做一方百姓的长官,不可以做一国的君主。又在《让王》篇的首句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庄子》一书所列举的尧拜见四子,尧想请啮缺做天子,以及尧以天下让许由的故事中,说明,尧往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拜见的啮缺、许由、王倪和被衣四人,隐居在庄子笔下神人居住的藐姑射之山,他们都是得道高人。尧认为啮缺、许由是可以做天子当国君的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都不是超脱尘世、具有超人的神通、并且长生不老的神仙。

      四、生死问题

      生死问题涉及面非常广阔,这一部分的论述限定为人的生死问题。宗教相信,人生的死是肉体,灵魂永恒不死。基督教说,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人的祖父亚当,接着又造了人的祖母夏娃。因为亚当和夏娃吃了伊甸园当中那棵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违反了上帝不让吃的诫命,人祖被赶出伊甸园,死亡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人的灵魂是永生的,人死了后,灵魂有的下地狱,有的去天堂。佛教认为,人的生死,对相当于灵魂的“识”,随业力流转,按业因业果,一期生死的终结,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界的众生进行轮回,或去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生和死”是这么说的,“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但是,无论什么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便会摈弃关于灵魂不死的任何说法。……在这里只要借助于辩证法简单地说明生死的性质,就足以破除自古以来的迷信。生就意味着死。”

      庄子认为在无限的时间面前,人生是极其短暂的。《知北游》篇内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嘤,忽然而已。……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这是说,人生天地之间,就像白驹掠过空隙,瞬间而过。……魂魄必将消逝,身形随着消散,最终归向大自然。《大宗师》篇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这是说,人的死生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它像黑夜和白天永恒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大宗师》篇内又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说,天地大自然赋我形体,给我生命使我操劳,以衰老使我安闲,用死亡使我安息。庄子阐释了人生的一般境界,又进一步提示了人生的生与死的本质。 《知北游》篇内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敦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是说,生是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其间的规律!人的生,是气的聚汇;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庄子的这些论断,对人生的生与死的本质,揭示得再明白不过了。但是,气是什么呢?《人间世》篇内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是说,气这个东西,虚空而能容纳万物。对庄子的气的认识,冯友兰先生相关的气的一段话很有教益。冯友兰先生说:“道家亦说气,如《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不过此所谓气,乃道所生者,如其有之,亦是一种实际底物,不是我们所谓真元之气。” 冯友兰先生的话指出,庄子的气是道所生,是物。

      庄子对人的死,认为是顺应自然变化,他的对待是坦然自若。《养生主》篇内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秦失说老子的死,是安心适时顺应自然变化,所以他去吊唁,号了三声就出来了。《至乐》篇内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哭也。’”庄子说,妻子刚死时他非常伤心。回过头来看看人的生与死,都是气那样的物变化所形成的结果,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年复一年变化一样,人的死是安然回到天地之间的大自然,所以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在生死问题上,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与《自然辩证法》中对人生的生与死问题的成说:“生就意味着死”相吻合。庄子在妻子死了时说:“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就此指出,人的生死是道产生的气这样的物变化的结果,否定了存在永生不死的灵魂。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通过在鬼神问题、神仙问题和人的生死问题上的论述,展现了他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参考文献

1]《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对各部分由谁所作,看法不一,本文对这方面的说法不予牵涉,而是把三部分看作是《庄子》的统一体系,是一个整体。

2]本文关乎《庄子》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思履主编的《庄子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9月第1版)和金涛主编的《老子庄子全注全译典藏本》(外文出版社,20126月第1版)相关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作者简介:谙培基,自由撰稿人

      本文责编:石?

    (《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4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