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
宗教理论的继承 中特宗教理论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可以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在世界观方面,即在对世界本原这一问题上世界观指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世界起源、世界本原的看法。,坚持唯物论,反对神创论;在事物演变的问题上,坚持辩证观,反对静止观;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实践观,拒绝仅仅止于认识世界;在价值追求上,对于人如何获得自由,如何摆脱束缚而得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拒绝依神救赎。
(一)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坚持唯物论,反对神创论
神创造世界,是西方传统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与唯物主义相对。应该如何谈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唯物原则呢?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的唯物主义总原则。物质决定意识。什么是唯物主义?恩格斯论述道:“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1卷,第336页。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的第一要则是,在理解自然界和历史这个现实世界时,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特别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和原则。类似于我们当前称为的“实事求是”,即用事物的自然本来面目去探寻它们之间的自然本质联系。
这个总原则,首先反对了宗教(基督教)唯心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先入为主地从观念或精神出发,理解世界和历史。在基督教领域,表现为从“神”、从“上帝”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理解,给世界和历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拒绝从“神”出发理解世界和历史,主张按自然界和历史所呈现出来的自然本来面目去理解现实世界,从现实生活出发说明宗教。它把宗教从虚幻的天国降到现实的人间,认为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表现,而不是它的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唯物主义,是主张按照现实世界本来的面目去理解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贯穿于中特宗教理论,因此中特宗教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总原则,既不同于西方传统基督教,也不同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
(二)在事物演变的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反对静止观
“辩证法”相对于“形而上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认为宗教和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否认宗教(基督教)与世界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辩证法,既区别于西方旧哲学,又区别于西方传统基督教。
(三)在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实践观,拒绝止于解释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基础、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是理论的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特征。与沉静、孤寂的、只是耽于解释的宗教学流派或哲学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但在解释世界中获得自由,更在改造世界中获得真实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宗教理论,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并没有真正找到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看到了实践——这个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理论审判官,对宗教问题的最终解决、审视与批判诉诸于物质生活实践,从而引发了近代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性转向和革命。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确认实践的力量,它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指出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从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为可能。人必须首先着手改变“世俗的”、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对产生宗教的现实进行批判,才能从狭隘的生存状态逐步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参见拙著:《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第二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应当看到,西方传统基督教并不乏“实践”的因素,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诉诸的实践鲜明地不同于西方传统基督教诉诸的实践。前者坚持唯物辩证法,倾向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人文理性,认为人的尊严出自人自身,努力让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反对神创世;后者恰恰以“神”为核心,尤其倾慕以“创世神”为指导的生活实践,人的尊严与荣耀归于神,以“神的奴仆”的身份进行实践。而且,西方基督徒的幸福和希望是追求来世天堂,在死后的永生。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指出基督教来世天堂的虚幻性,并努力在这个世界上给人以真实的幸福。
(四)在价值追求,即人的得救问题上,坚持人本观,拒绝依神救赎
“得救”,西方基督教多用“拯救”,佛教多用“解脱”,马克思主义则多用“解放”。我们这里用“得救”,主要指一种从束缚中获得自由。西方传统基督教一些神学理论对人性充满了悲观、摒弃和厌恶,认为人没有能力解救自己,必须依靠上帝、仰仗救世主,才能获得“上帝看护之下”的自由与幸福。理想中的人是绝对顺从于神的,仰慕神是人的目的。资产阶级的宗教改良派路德“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马克思则立足于把人内心的枷锁打碎,从宗教中的彻底解放,在身心两方面还人以真实的、全面的自由,显示出强烈的人本性。他认识和解决宗教问题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在于人、为了人。秉承这种精神的《国际歌》也表明:“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还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传统基督教的神本观,突出地显示出个体性,注重个体的救赎,最终目标是获得天堂的自由;马克思则强调人的社会性、群体性,提出了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看到人的力量、尤其是群众的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特宗教理论也突出地认识到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指出宗教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体现出人本观,人民群众是自己的主人,人的自由解放不是来自于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的直接继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
宗教理论的发展 中特宗教理论不仅仅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更有对它的发展。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不断面对现实挑战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特宗教理论不仅仅是“发展了”,更是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中特宗教理论,是在挑战与问题的解决中产生、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丰富。
第一,由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革命进程,其宗教理论便发生着从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的变化。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唤起了一种新的民族力量和精神,其宗教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改造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进行社会革命的时候,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理论在不同的社会土壤的生长发生了飞跃性发展。
第二,由思想理论到国民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思想理论,指导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到建设的实践,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和发展。中特宗教理论的实践贡献则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完成了向国民实践的转变,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第三,由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的发展。中特宗教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与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不同。社会革命时期以夺取政权,斗争为社会主流;社会建设时期以巩固政权为目的,团结为社会主流。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任务不同,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相比,中特宗教理论在一些具体内容上都有了丰富与发展。突出的一点,是必须增加社会管理的内容。例如,增加了对宗教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的认识;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等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
作者简介:王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本文责编:习五一
《(科学与无神论)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