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上帝与恶的悖论――斯温伯恩神正论评述

时间:2015-07-14 23:17来源: 作者:罗晶 点击:
面对上帝与恶的悖论,斯温伯恩积极回应,用逻辑有效性重释上帝的本质,用自由意志为道德的恶辩护,用有用性为自然的恶辩护。但上帝与恶的悖论本来就无法化解,斯温伯恩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关键词:斯温伯恩 上帝 恶 逻缉有效性 自由意志 有用性
  

       “14世纪肆虐欧亚的黑死病夺去了5000万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屠杀了600万无辜的犹太人;日本军队一次在中国的南京就屠杀了30万无辜的中国军民;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个原子弹,不知道又夺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20世纪末,蔓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艾滋病每年都在吞噬数十万生灵;2001年‘9·11’恐怖分子袭击纽约的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使3000多人死于非命……”① 面对这些恐怖事实和未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天灾人祸,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追问:全知、全能、全善的神为什么要创造恶或允许恶的存在呢?
      作为现代西方三大宗教哲学家之一,斯温伯恩自然无法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事实上,他并没有逃避,其关于上帝存在与恶的问题的论述,即其神正论更是他神学理论体系的闪光点。
被逻辑限定的上帝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一致,斯温伯恩把上帝理解为“本质上永恒、全知、全能、全善,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持者”②。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不同的是,斯温伯恩对上帝性质的具体理解。在斯温伯恩看来,“全能”并不意味着可以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做逻辑上可能(logically possible)的任何事情,即不自相矛盾的事情。斯温伯恩举例说到,“全能”者不能使得“我”在同一时刻即存在又不存在,因为同一时刻“我”存在又不存在是自相矛盾的。在斯温伯恩这里,“全知”意味着知道逻辑上能知道的一切事情,即知道已经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但却不必然知道将要发生的任何事情,除非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被前定了。他认为在事情没有被前定的情况下,即还没有被引发它的原因所确定的情况下,说必然地知道这些事情在逻辑上是不连贯的,即违背逻辑的。“全善”在斯温伯恩这里是指上帝做很多道德上好的事情,同时不做坏事情,而不是说上帝总是做最好的事情,上帝体现“全善”的本质是通过毫无例外地尽义务来实现的。上帝的义务是什么,斯温伯恩并没有讲,但是他提出上帝的义务和责任是上帝自愿选择的,而且上帝总是能够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上帝还有一个本质属性就是永恒性。在这一点上,斯温伯恩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即“上帝是永恒的实体,换句话说,是永续的、一切时代的实存”③。上帝一直存在,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存在(It exists and will exist for ever)。
      然而“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④。所谓的外部力量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⑤。宗教就是现实“在人脑中幻想的反映”,并以“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展现出来。在基督教中,是以“上帝”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超人间性”即无限性。正如尼古拉·库萨所说“我的上帝,你就是那绝对的无限自身”⑥。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等属性都应具有无限性。只有具有了无限性,才能引发人类的信仰。无限的上帝与现实世界相遇,其存在就遭到了极大的怀疑。斯温伯恩企图以限定上帝的无限性,来缓和上帝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因此,斯温伯恩把上帝的全知理解为知道逻辑上能知道的所有事情,把上帝的全能理解为做逻辑能做的所有事情,把上帝的全善理解为不作恶。但很明显,斯温伯恩的这种限定不仅背离基督教传统和《圣经》,而且也背离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如果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本质属性的无限性受到限制,那么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也会随之受到限制。试想谁会全心全意信仰一个能力仅仅比自身强一点的对象呢?
      其实,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上帝就是“外部力量在人脑中幻想的产物”。上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上帝之本质就是幻想之本质”⑦。不限制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本质属性的无限性,上帝也不能造出一块他自己都举不起的石头,限制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属性的无限性,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又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幻想”出的上帝根本不存在,不管对他的性质做如何的退一步的理解。
自由意志的辩护
      按照传统,斯温伯恩把恶分成两类:道德的恶(moral evil)和自然的恶(natural evil)。道德的恶,就是人类故意做其确信是坏的事情尤其是错的事情,故意不做他们确信是好的事情,尤其是属于他们义务范围里的事情,都会引发坏的状态(bad states)。⑧ 自然的恶,就是道德的恶的补集。所有的恶,除掉道德恶,就是自然的恶。在逻辑限定了上帝的本质之后,斯温伯恩用自由意志为道德的恶辩护,用有用性为自然的恶辩护。
      自由意志,被斯温伯恩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的最好的品质,是人所具有的最大的善。自由选择、自由行为导致了道德的恶,道德的恶是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必要前提。自由意志范畴是斯温伯恩神正论的核心范畴。斯温伯恩把他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命名为“绝对的自由意志”,有时也称为“有效的自由意志”(efficacious free will)。他这样定义自由意志:“在不受制于那些影响人类行使这种能力的条件下,在不管其选择结果给他人或他物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是福运还是灾祸的情况下,人类都能自由地选择”⑨。斯温伯恩进一步解释到,这样的自由意志要具有有效性,即人类在自由选择之后能够给世界带来影响,需要两个必要条件:① 人类的行为没有被预先设定;② 选择结果必须现实化,即如果选择制造折磨,那么折磨就必须实现⑩。
      对以上斯温伯恩的自由意志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做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解:① 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最好的品质;② 人类的自由行为没有被预先设定;③ 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必然而且必须要现实化;④ 自由意志需要诱惑情境。这样,我们可以如下推论道德的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① 自由意志是人类具有的最大的善,因而,为了保障人具有自由意志,上帝允许任何道德的恶的存在都是合理的。② 人拥有了自由意志,人的自由选择就不受上帝干涉,上帝无法保障人总是自由的选择行善而不做恶,因而,道德的恶和上帝无关,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③ 在具有自由意志的前提所做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必须现实化,错误的道德选择必然产生现实的道德的恶,因而,道德的恶不仅仅是恶的欲望,还一定是现实的恶的行为和恶的结果。④ 只有在诱惑情境中的自由意志才是真正有效的自由意志,诱惑情境包括恶的欲望和恶的信念,道德的恶是自由意志的保障,是自由意志的前提。
      斯温伯恩以“自由意志”为武器,似乎完成了对道德的恶辩护,但是仍然要面对诸多神学家这样的提问,即“上帝为什么不能创造总是自由选择行善的人呢? 为什么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不把人的缺点少造一点,这样人们也就少行一点恶了”。斯温伯恩的回应是“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即说上帝赐予我们自由意志且同时保障我们总是正确行使自由意志,这是自相矛盾的”{11}。他坚信为了让人类担负起自己命运中的责任,上帝就必须使得人类做出真实选择。斯温伯恩进一步说到,自由行为上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行为具有绝对的自由,其自由行为不由任何自然规律或者是像上帝这样超自然物的引发。仅当自由意志具有绝对性意味时,自由意志的辩护才能有效。由此可见,自由意志的概念内涵是斯温伯恩的神正论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斯温伯恩才能展开其与众不同的神正论证明。
      斯温伯恩认为,人类能够做其想做的事情,并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但令人怀疑的是人类是否具有这样的绝对性自由意志呢? 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行为总是受某种因素引发的。因为渴所以喝水,因为累所以休息,为了娱乐所以看电视,为了健康所以运动……因而,纵观历史,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在人类生活中,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引起与被引起的,根本不存在完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行为。由此可见,人类并不具有斯温伯恩理解的那种绝对性的白由意志。如果上帝存在,如果上帝赋予了人类某种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也只能是相对性的自由意志,上帝必定成为人类行为终极原因。
有用性辩护
      如果说斯温伯恩在试图用自由意志理论证明道德的恶的存在的必须性时,道德的恶的存在还带有消极被动意味,那么其用有用性辩护证明自然的恶时,则极大地彰显了自然的恶的存在的积极主动意味。
      第一,自然的恶能引起人在感情和行动上的共鸣。首先引起的情感上的共鸣是同情(compassion)。斯温伯恩说到,一些诸如痛苦(pain)这样的自然的恶使得同情这种情感(compassion)成为可能。并进一步说明,即使这样的情感最后没有导致实际行动,也是好的。在斯温伯恩看来,有这样的痛苦和同情的世界和没有这样的痛苦和同情的世界至少一样好。原因在于,对别人怀有深深的关怀总是好的,而这种关怀只有在别人事实上处于痛苦和苦难之中才会被激发。
      对此,有些学者反驳到,在没有遭受痛苦和折磨的时候,人类也能表达诸如同情等好的情感。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境:① 为人类提供表达诸如同情这样好的情感的选择看起来是痛苦,但事实上并不是。斯温伯恩认为这违背了上帝的诚实原则。例如:上帝创造出一只毫无感觉的野兔,一大群人围着这只野兔,假设这只野兔受伤了,然后对此表达自己的同情,并照顾这只野兔。斯温伯恩认为这是荒谬可笑的。② 这些高等级的美德的激发,或许不要自然的恶,有道德恶就行了。例如:我们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同情,可以是对被持枪人杀害者及家属的同情,而不一定是需要对癌症患者的同情。所有这些自然的恶所提供的表达善的感情的机会都可以由道德恶提供,因此,存在道德恶就足够了。对此,斯温伯恩带有强烈感情地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首先,他肯定了这一点:即道德恶能为人类提供表达好的情感的机会,而不一定需要自然的恶。但他并不认为这样的世界比存在自然的恶的世界好多少,相反还要更坏一些。假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我们有意识地使我们的亲人处于痛苦之中。一个对于自己的父母、孩子、邻居等缺乏自然情感的世界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排除这两种情境之后,他总结到,我的痛苦(自然的痛苦,非人为创造的)为你表达同情、给予帮助提供了机会,我是幸运的,这样的痛苦是值得的。
      第二,自然的恶有助于塑造灵魂。斯温伯恩认为,我们的性格是通过长时间不断地自由选择形成的,我们的灵魂是通过长时间不断地自由选择来塑造的。自然的恶,是塑造我们灵魂一个很好的工具。换句话说,恶的承担主体有利于我们灵魂的成长。自然的恶,通过提供给人类表达诸如同情、鼓励、勇敢等高层次的美德,而使得我们人类有机会成为具有这些品德的人。因此,自然的恶似乎就获得了存在的理由。由于自然而然的性格不是经过一次或者是两次的经验就能形成,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重复获得这样的经验。斯温伯恩看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的恶的数量是如此之多和不断地反复。他认为自然的恶不仅为人类做一次英雄提供了机会,而且通过反反复复为人类提供各种不同的机会,把人塑造成永久的英雄。但斯温伯恩反复列举的高等级的品质就那么几个,而根据他的理论推理,恶的种类跟高等级美德是相匹配的。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人类高等级美德种类似乎远远少于自然的恶的种类呢? 另一问题是,一个灾难不断重复上演真能为人类形成高等级美德提供机会吗? 对此本文作者不敢肯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可能就会消退甚至转变成一种鄙夷厌恶的情感。例如:某人在大街上偶然碰到一个衣衫破旧、极其可怜的乞讨者,他可能毫不犹豫就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如果某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他就可能由开始的同情乞丐转变成认为此乞讨者好逸恶劳、故意骗财。
      斯温伯恩在论述人类主体之后,用同样的理论和同样的逻辑推理,把有用性理论的解释功能用到动物身上。主体不一样,论述过程完全一样,故在此不再讨论。
      第三,自然的恶为有效的自由选择提供必备的知识。自然的恶能够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途径是其另外一个有用性。对此,斯温伯恩论证如下:①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行为结果的好坏,人类就无法在好与坏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好坏是客观意义上的)。② 通过经验而获得的知识要比先天的知识更有价值。斯温伯恩认为越是来之不易的知识,价值越大。没有经过人类的努力而获得的先天的知识,比不上通过努力寻求而获得的知识。③ 从经验中获知一些行为将会导致坏结果的知识需要自然的恶。例如:我们如果要在杀死敌人还是在不杀死敌人这两个行为之间做出选择,首先我们要知道供我们选择的两个行为哪个能将敌人致死人,哪个不能。如何知道呢? 上帝可以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有这样的先天知识。斯温伯恩认为,这样的知识价值不高。我们还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比如看到海洛因可以毒死人等。这样自然的恶也就出现了。这对于动物所遭受的自然的恶同样受用。
      然而,即使我们认可斯温伯恩以上的辩护,也只能从中推出世界上很少一部分的自然的恶是必须的,无法解释为什么世界存在种类如此繁多的自然的恶。因为如果人类仅通过一种途径获得如何伤害他人的知识,照样可以给世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自然的恶的数量和种类。而且,从大多数的情境中获得的是如何导致相同的好和坏的知识,而不是如何导致不同的新的好和坏的知识。这样,这个理论最多只能解释自然的恶的非常小的一部分。
结语
      斯温伯恩的神正论试图为世间的每一种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证明,其规模之宏伟、建筑之艰辛让人佩服。但我们看到,这座宏伟的理论大厦的根基不牢固、支柱错综复杂、布局漏洞百出、充满了矛盾。① 上帝本质属性的内在矛盾。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以及永恒”等无限性本质都被上帝自身设定的逻辑所限制。上帝虽然“全知”,但却对未来一矢所知;上帝虽然“全能”,但却对具有内在矛盾的事物无能为力;上帝虽然“全善”,但却不愿意消除恶。概括说来,就是无限的实体是有所限定的。显然,这和说“方的圆”一样荒谬!再者,斯温伯恩的神正论是为“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做辩护的,但其采取的这种限定上帝本质属性的方法,明显是自相矛盾的。② 自由意志与上帝决定的矛盾。斯温伯恩的自由意志的绝对的自由意志,即人完全自由地行为,丝毫不受外界影响。但同时斯温伯恩又认为这种自由意志是上帝所赐予的,这不禁会使人发问:既然是上帝赐予,怎么体现不受外界影响呢? 上帝赐予的是否上帝也会收回呢? 这里明显存在矛盾。③ 有用性的价值的矛盾。有用性辩护的矛盾不如以上两种矛盾明显,不容易被发现。但是,有用性辩护其实是一种代价辩护,即以自然的恶的存在为代价,以求获得更高一级的善。但是这种所付出的代价的价值和所取得的收获的价值之间的内在张力,在斯温伯恩这里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种价值的内在张力就是其隐含的内在矛盾。
    迄今为止,没有神学家解决了上帝与恶之间的矛盾,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的本质属性,注定了上帝与恶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悖论。和以往的神学家一样,斯温伯恩也无法解决此矛盾,而斯温伯恩神正论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 斯温伯恩在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正确的道德知识。正确的是说与事实相符合的。——作者
参考文献
      ①  单纯.宗教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2
      ② Richard Swinburne.  Providenc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l [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③ [德] 费尔巴哈.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2
      ④ [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4
      ⑤ 张乔.《圣经·旧约》中“上帝”的哲学内涵[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39
      ⑥ 尼古拉·库萨.李秋零译.论隐秘的上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9
      ⑦[德]费尔巴哈.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2
      ⑧ Richard Swinburne. Providenc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4
      ⑨ Richard  Swinburne.  Providenc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t[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11
      ⑩ 参见Richard Swinburne. Providenc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11
      {11} Richard Swinburne. Is There a God?[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98
      作者简介:罗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学工部教师
      本文责编:黄奎
       (《科学与无神论》2011年第1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