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爱因斯坦宗教观析评(一)

时间:2007-02-15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06.6. 作者:于祺明 点击: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论点持有者经常拿来论证自己看法的、认为是很有分量的重要论据。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
       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对宗教的态度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成为各种论点持有者经常拿来论证自己看法的、认为是很有分量的重要论据。
    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富有哲理气息的杰出思想家,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于他的宗教信仰,却是看法不一,甚至大相径庭。有的说:爱因斯坦也认为,科学离不开信仰,这种信仰是不依赖于实证的,它无须以实证为根据;有的说:爱因斯坦已经走到科技认识的最顶点了,再往下研究发现宗教讲的完全是真的;有的甚至说:爱因斯坦倾向于赞同传心术,不否认神秘事物与科学有一定的相容性。
 这样,就使我们不得不格外重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问题。当然,首先是要弄清楚爱因斯坦本人究竟是怎样看待宗教的,要尽量做到客观、全面,不要将分析者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爱因斯坦,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出应有的结论。所以,本文的论述较多地引用了爱因斯坦本人的话语,以期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出他原本的看法。
    一、爱因斯坦眼里的鬼神、上帝
    世界上真的有鬼神、有上帝吗?爱因斯坦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点非常清楚、确凿,而且他对此有过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要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精神活动和它的发展,就要经常记住这一点。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① 那么,把人们引向宗教信仰的需要又是些什么呢?只要稍作考查,就不难明白,“支配着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生长的是各式各样的情感和愿望。”
    “在人类远远还未成熟以前,……对于生活中危险的恐惧,使得人类想象出种种具有人性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它们有本领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欢迎的各种自然力。他们所相信的那些到处支配着他们的想象的鬼神,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在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却被赋有超人的本领。这些鬼神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的原始形式。这种信仰最初来自那些充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恐惧,相信这种鬼神的存在和它们有超凡的本领,这对于人类及其行为曾经产生过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② 这也就是说,在人类精神进化的幼年时期,人的幻想按照人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各种神来,而这些神则被认为通过它们意志的作用在决定着,或者无论如何在影响着这个现象世界。人们企求借助于巫术和祈祷来改变这些神的意向,使其有利于他们自己。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所信奉的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一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观念的拟人论的特征。所以,鬼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老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爱因斯坦在这里指出的是,在原始人心里,引起宗教观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这一阶段的人类生活中,对因果关系的理解通常还没有很好发展,于是人类的心理就造成一些多少可以同他们自己相类似的虚幻的东西来,以为那些使人恐惧的事情都取决于它们的意志和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为“恐惧宗教”。“原始的观察者所看到的自然规律的片断性,正好引起他对鬼神的信仰。因此,即使在今天,原始人还是生活在经常的恐惧之中,害怕超自然的和专横的力量会干扰他的命运。”③
    另一方面,“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父亲、母亲和范围更大的人类集体的领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错误。求得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形成了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这个上帝,他保护人,支配人,奖励人和惩罚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的生命,或者是人类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就是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在这个意义上,将其称为“道德宗教”④。
    爱因斯坦认为,人格化了的上帝观念是不足取的。因为尽管肯定不会有人否认,这个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上帝观念,能给人以安慰、帮助和引导;因为这个观念比较简单,它也容易被最不开化的心灵所接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念本身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苦痛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人的行动,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应当是神的作品;怎么可能设想在这样全能的神面前,还认为人们要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负责呢?在作出赏罚时,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自己作出评判。怎么能够把这样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结合起来呢?”⑤ 他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像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他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因为一个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他就愈是坚定地深信:除了这种安排好的规律性,再没有余地可让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
    所以,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过,到他12岁时,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在他以后多次填写的正式表格中,在宗教信仰一栏里写的都是“不信教”或“与宗教断绝了来往”。“至于宗教派别的传统,我只能从历史上和从心理上来考查;它们对于我再没有别的意义。”⑥
    二、宇宙宗教感情
    情况已经很清楚:爱因斯坦并不相信鬼神和拟人化的上帝。那么,他为什么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还要多次提到“宗教”、“宇宙宗教感情”这样的话题呢?当他用到这些词语时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指出:“当我们考查一下各种现存的宗教,撇开它们的神话,而只看它们的基本实质时,我就觉得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一个受宗教支持的民族的道德态度,总是以保护和促进集体及其个人的心智健全和精力充沛为其目的,否则,这个集体必然要趋于灭亡。一个以虚伪、诽谤、欺诈和谋杀为光荣的民族,一定是不可能维持很久的。”⑦
    而所有这些类型的宗教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爱因斯坦进一步说明:一般地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才能大大超出这个水平。但是属于所有这些人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做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感情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相对应。
    “我们所能有的最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感情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⑧
    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这是“第三个宗教经验的阶段”,已经超越了“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两个阶段;是由对“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的那种认识和“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那种感情所构成的。所以,“宇宙宗教感情”的含义,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可认识,“相信世界的本质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种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内在秩序与和谐的狂喜、惊奇和坚定信念,正如在《科学的宗教精神》一文中所写的:“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⑨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精神愈是向前进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说,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曾给爱因斯坦发过一份电报,问他:“您信仰上帝吗?”第二天,爱因斯坦发的回电写道:“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⑩
    很清楚,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就是斯宾诺莎的那个“上帝”,那是什么样的“上帝”呢?爱因斯坦为什么如此推崇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念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自然要涉及斯宾诺莎及其宗教信仰。
    斯宾诺莎是荷兰近代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理性主义者、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从小生活颇为宽裕,受到犹太教的熏陶。后来,接触了笛卡尔等人的著作,开始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教会轨道,并公开对《圣经》中记述的历史表示质疑。因此,在他24岁那年,被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公会永久性地革除了教籍。斯宾诺莎是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物。1660年―1675年,斯宾诺莎用近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几何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政治论》等代表性著作,45岁时因患肺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在世界观方面,斯宾诺莎是一位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实体不能由其他东西产生,存在必然是它自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真正的上帝。而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属于整体。斯宾诺莎认为,自然才是创造一切的神,“说万物遵从自然规律而发生,和说万物被上帝的天命所规定是一件事情。……因为自然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是一回事。”{11} 这就是斯宾诺莎著名的自然神论,亦称泛神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神即自然”,上帝被整个自然所取代。斯宾诺莎的理论使人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得以从自然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在传统宗教中,神之所以为神,就在于它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而斯宾诺莎则把神和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可见,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宗教。爱因斯坦所以赞赏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念,也正在于此。所以,爱因斯坦的学生和好友、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才会说:“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总是指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的简朴而言。我把这称作是‘对上帝的唯物主义态度’。”{12}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在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13}“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14}(待续)
      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79.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73.
      ③《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6.
      ④《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79.
      ⑤《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3.
      ⑥《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4.
      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4.
      ⑧《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5.
      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3.
      ⑩《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3.
      {11} 转引自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7页.
      {12}《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1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
      {14}《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作者简介:于祺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