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源泉

时间:2004-11-22 00:00来源:《大众科技报》2002年6月20日 作者:建一 点击:
当人类脱离低级动物进化为智慧生命,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自然界发生的一切时,神灵崇拜作为早期人类抽象思维功能发达的标志,起到了开启人类智慧之窗的积极作用。从此,古人发挥丰富想象力创造出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神灵,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悠悠岁月
  

    当人类脱离低级动物进化为智慧生命,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自然界发生的一切时,神灵崇拜作为早期人类抽象思维功能发达的标志,起到了开启人类智慧之窗的积极作用。从此,古人发挥丰富想象力创造出的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神灵,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悠悠岁月。但是,随着人类的智力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到较高级阶段以后,更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思想与宗教迷信思想之间便产生了无法弥合的鸿沟,无神论取代有神论就成了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发展是基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科学进步的源泉,正是创新思维才使无数梦想变成了现实。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材料只是一些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亿年的天然物质,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块、泥土通过人们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改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物品。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前人创造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长期封建传统思想和科举制度束缚,科学思想的传播受到了严重阻碍。旧中国传统文化只求有用、不问原理的功利性,顽固的排斥科学思想。社会风气崇尚的不是科学而是科举,科举制度把无数优秀人才吸引到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的功名仕途上,中华民族中最富聪明才智的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金榜题名,根本没有兴趣研究自然科学。时至今日的学术领域仍然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数远远少于研究社会学的人。
    高学历的人有可能成为人才,但人才不一定必须具备高学历。历史上一些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在学校的成绩也不是拔尖的,爱因斯坦就曾是一位“平庸”的学生。某一领域的专家固然是学识渊博,但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未必是专家。如果局限在已有知识和理论的圈子里不思进取,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难有所创新。许多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秘诀,既不是接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也不是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天赋,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特殊的兴趣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而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容易形成程式化的定向思维模式,书本上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却不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外界的一切事物。
    科学是一片广阔无垠任意驰骋的原野,去寻求真理必然要经过错误与失败,错误观点就是人们寻求真理留下的足迹。在某种意义上,正确与错误是相对于人类本身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限制而言的。真理是发展的,人们只是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前进。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之中,所以,任何人的见解或多或少总会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科学史上座座高峰迭起,但哪怕是竖起划时代丰碑的思想巨匠们,也不可能堆起一座后人不可攀越的顶峰。尽管他们的理论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但也不可避免的深深打着某一时代的烙印,显示出相对真理的特性来,任何伟大的学说同人类认识世界的总体过程相比都相形见拙。
    科学精神就是承认人类的认知永无止境。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学术权威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决定一切,那种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权威崇拜思想,只能扼杀科学进步。不允许对既定的学说挑战,无异于不允许真理出生。因而,认识发展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忠实于客观现实和客观真理,而不迷信某个权威和个别学说。只有把前人的学说融会贯通、大胆扬弃并加以创造才能发展成崭新的学说。
    科学进步是靠各自阐述自己观点的不断争论实现的,“百家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对立是繁荣的基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任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的判明都须经过艰苦的探索、反复的实践检验和各种观点的激烈论争。对于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前沿的问题,不能唯以解释经典为己任。骄傲自大固不可取,妄自菲薄更要不得,假如迷信“先哲”成了正宗,求真创新指为叛逆,最终只能导致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僵化,科学事业的停滞和倒退。
    科学创新就需要怀疑甚至否定一些已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事物,学问一词中的“问”就含有探究、质疑的意味。创新精神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对于揭示自然规律的系统理论,则必须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反复追问“为什么”。
    实践已经证明,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内部都没有矛盾。针对目前自然科学领域一些存在重重矛盾的流行学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质疑,应是科学研究工作中很正常的情况,不然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意义。视权威观点如金科玉律统统照抄照搬的话,科学创新又从何谈起呢?可是有些人叶公好龙,只尚空谈,张口闭口不离科学,对创新的见解头头是道,但一遇到需要冲破禁区、否定权威的具体事情,便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科学和创新也去了九霄云外不知所踪。那些貌似科学的学说可以一时迷惑大多数人,也可以长时间迷惑个别人,却不可能永远取代真理。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打开科学理论宝库的钥匙有时掌握在个别人手中也不乏先例。
    决定基础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应是纯粹的为科学研究而研究,不能搀杂功利性,更不能为获奖而研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才是真正的动力之源,最终目的就是要弄清一个“为什么”。
    在党中央倡导科教兴国之时,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宣传科学不能片面强调灌输已有知识而忽视唤起公众对科学的热情,科学理论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教条而是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用“科学”的词句描述事物并不等于就是科学,那种一方面“基因”、“纳米”等热门词汇充斥媒体,另一方面真正了解其中内涵的人却寥寥无几的现状应该彻底改变。

    [原载《大众科技报》2002年6月20日第7版  作者:建一,E_mail:jian_yi53@tom.com]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