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解蔽》里,对于鬼神迷信做了生动的分析批判。他说道:夏首的南边有个叫涓蜀梁的人,此人既愚而又事事恐惧。在月光明亮的晚上走路,低头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在地上的鬼,仰头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是站着的妖怪。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中,竟然惊吓而死。由此,荀子得出结论说:凡人们认为有鬼,必定是有精神恍惚、心智不清的时候留下的印象。荀子对祭祀、卜筮也作了新的解释:“日月食而救济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天论》)他不相信求雨的祭祀可以使天降雨、卜筮可以预知未来。人们之所以举行祭祀,进行卜筮,只是出于礼节仪式的考虑,是一种教化活动。如果真的认为祭祀和卜筮有神秘作用,那就会造成灾难。
王充否认人死后可以变鬼的观念。他指出,“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论衡?论死》)因此,作为人格意义上的,由人死后变成的鬼是不存在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鬼?”(《论衡?论死》)那么,鬼的观念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王充认为,那都是人们因思念造成的恍惚的精神状态所形成的。“凡人为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论衡?天论》)“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所致也”。(《论衡?订鬼》)凡生命都有死亡,“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论衡?论死》)从而批判了鬼神观念。王充以后,范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命题,“形神相即”是说形神是一体的,不可分的;“形质神用”说明形是神的主体,神是形的功能和作用。范缜还用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来比喻形神关系,指出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所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
古代巫术迷信,是在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条件下发生的。这种迷信,宣扬人的疾病是由鬼神作祟,去病就要祭鬼神。对于各种巫术和神仙方术,我国的理性主义者也是反对的。春秋时,鲁国大旱,国君想焚烧巫师求雨,鲁大夫臧文仲提出了反对意见:“非旱备也,修城郭,省食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国君听从了臧文仲的建议,因而“是岁,饥而不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左传》昭公元年则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晋侯生病了,当时卜人说晋侯的疾病是由鬼神作祟所致,而当时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却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是晋国国君个人生活不检点而得病,与鬼神无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的西门豹除巫治邺,更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反对迷信的故事。
汉代盛行着许多成仙的方术,还有许多成仙的传说。王充否定人可以不死,具体揭露了种种神仙方术。“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死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论衡?道虚》)
鬼神观念和各种迷信思想是人类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反映,其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自古以来的理性思想家都致力于对其批判和纠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些观念逐渐被彻底抛弃和修正。
作者简介:徐赐成,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