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起源
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村庄里,祭司的女儿玛利亚与木匠约瑟结婚后,于公元前6年12月25日,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耶稣。耶稣在希伯来文中与“约书亚”是同一个词,意指“上帝拯救”。耶稣的生父是约瑟,但因为其出身低微,所以后来只得更改耶稣的出身,以“童贞女受孕”的说法,将耶稣的父亲更换为耶和华。
传说有几个来自东方的博士,因在天上看到新星,他们推算出一位新的犹太之王在此诞生,并赶到伯利恒,而且一眼就认出玛利亚怀抱的婴儿就是“万民”的救主,于是对小耶稣顶礼膜拜,并献上珍贵的礼物。但这个传闻被大希律王听到了,他深为忧虑,担心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胁,便下令杀掉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婴,约瑟夫妇只得带着孩子一路向南出逃,在埃及躲藏半年后,大希律王病死,杀人令解除,一家三口才回到老家拿撒勤。
小耶稣渐渐长大,但木匠无钱供孩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圣殿学习, 只得自己教他摩西十诫。儿子的宗教知识,完全是犹太教的父亲传授的。15岁后,父亲约瑟去世,他只得继承父亲的手艺,边做木工活,边向当祭司的外公学习摩西教律。他在参加宗教聚会时,因为善于讲解摩西教律,很多人尊奉他为先师。
耶稣所处的时代,正是罗马帝国对犹太人进行奴役统治,下层民众对现状不堪忍受,不断起义又不断遭到镇压,普通民众深怀建立一个大卫国的理想,普遍期望一个救世主的出现。
耶稣有一个堂兄弟叫约翰,他在巴勒斯坦的宗教界思想激进,反对奢华,淡薄名利,被很多人认为是先知。约翰在当地的宗教界有了名望,他为了引荐耶稣,就对信徒们说:“有一位能力比我大的人要来了,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洗礼!”耶稣拜见了堂兄,接受了洗礼,表示决不向世俗邪恶势力妥协,开始向旧教会宣战。
他第一次的造反行动是前往圣殿,把献祭的牲口赶出去,还掀翻了钱柜,在圣殿大闹了一番,这样的莽撞之举自然触犯了教会当权者的利益,他害怕受到报复,只得与追随者回到家乡。他的两个童年伙伴彼得和安德烈成为耶稣最忠实的两个门徒。
不满于现实的耶稣,主张宗教改革,他宣扬博爱、顺从和忍耐,这一思想正好迎合了中下层群众的期望,他的十二门徒到处传播耶稣的思想主张,并且告诉世人,他就是救世主!
此时耶稣的堂兄弟约翰因为痛骂国王道德败坏,被希律王杀害,耶稣也受到犹太教法利赛派和上层权贵的迫害,在距大闹圣殿三年之后,他又带领一群追随者,前呼后涌,上演了第二次大闹圣殿的行动,并且随时向大家布道,宣传他的新教理念。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法利赛派担心这样下去会发展成为一场反对罗马帝国和宗教特权的革命,于是,用30元银币收卖了他的门徒犹大,将耶稣抓获。
最高参议会将耶稣定罪为“渎神、反叛”,总督将他判定为死刑,并执行磔刑(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时年仅36岁。相传他3天后复活,40天后升天。耶稣死后,他的门徒四散逃亡,发现当局并未对他们继续追捕,便又重聚耶路撒冷。他们相信耶稣已经复活,被上帝接到天国,不久将再次降临,来建立一个“永恒的天国”。
在此期间,公元一世纪时期,从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区的宗教艾沙尼派中分化出一个新的派别——拿撒勒派,这个派别的成员来自于下层群众,他们不满犹太教权贵和罗马统治,但又不主张积极反抗,而是选择坐等“弥赛亚”的降临。(指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拿撒勒派过的是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财产共有,严格禁欲,不准结婚成家,相信“末日”和“天国”。因为这一教派与犹太教上层权贵矛盾日益激化,致使许多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其他的人被逐出教会。到公元一世纪末,这一教派发展成为最初的基督教。
如果将拿撒勒派作为基督教的雏形的话,那么,扩大影响力,使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的,是一位叫保罗的人,他是一名犹太富商的儿子,名叫扫罗,因为父亲加入罗马籍成为政府差役,扫罗也改为罗马人的名字——保罗。
保罗受到良好教育,是法利赛派的忠实信徒,他用文字确定了基督教的教义,编成《新约》,这部圣经中的二十七章,其中十三章就是保罗编写的。他用28年的努力,使基督教完全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独立的宗教。
基督教的《圣经》分为《新约》和《旧约》两大部分,“约”即为盟约之意。《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徒所订。
《旧约》内容分为律法书、叙事著作、诗歌、书信。其中律法书5卷,犹太教称为“妥拉”;叙事著作12卷,这部分亦称为历史书:诗歌6卷;书信16卷。《旧约》是犹太历史学家回顾那些古代岁月时,尽力将祖先置于引人注目的地方,甚至颠倒是非来为本民族增添光彩,将犹太人在埃及、迦南地带(巴勒斯坦古称)和巴比伦国家中流浪、冒险的经历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编年史。
《新约》内容有:叙事著作,记述耶稣生平和门徒传教情况;教义著作,为书信体,总称为保罗书信;启示书,用文学语言描写天地末日的景象。
《圣经》全书共66卷,由四十多位作者在不同的年代写成,最古老的摩西五经写于公元前1400年,《新约》从第一世纪中叶开始,至一世纪末完成。
从公元一世纪到四世纪初近三百年称为早期基督教。公元260年,罗马皇帝加里安努宣布基督教合法,准许其活动。公元284年德克里登基,对基督教先抚后压。公元312年,君士坦丁正式皈依基督教,结束了对基督教的迫害。直到公元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国教,是唯一合法的宗教,并且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献祭。至此,基督教从此成为世界宗教。
在后来的历史中,基督教历经了两次最大的改革运动。起因是15世纪教皇利奥10世以建造罗马圣彼德大教堂为名,以发放出售“赦罪符”,按价赎买即可免罪来敛财。约翰.胡司反对“赦罪符”,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后被天主教会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因此爆发了15世纪最大的农民起义,史称“胡司战争”。
到16世纪上半叶,宗教改革首倡者马丁.路德批判教廷,写出宗教改革的九十五条论纲《意见书》,贴在维丁堡教堂大门上,主张“信仰可以获救”,成立“廉价教会”、读经自由,消减苛捐杂税,教皇开除马丁.路德的教籍,最终他与教皇决裂。
基督教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主要教派,分别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这三大教派,又分化为多种派别。天主教: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定会、克吕尼修会;东正教:旧礼仪派、杜霍波尔派、司科蒲奇派、莫洛阁尼耶派、末世论派、英诺肯提乙派;新教教派:路德宗、改革宗、安立甘宗、长老会、卫斯理宗、公理宗、浸礼宗。
基督教基本教义有:三位一体的神,即:上帝——圣父(耶和华)、基督耶稣——圣子、教会——圣灵。创世说——上帝万能;原罪说——人类祖先原罪。
在德国近代史上,对基督教历史中的神迹故事和传奇记述,自18世纪的60年代就受到怀疑和批判,从斯特劳斯到鲍威尔,都把福音的故事和福音历史归结为历史的虚构和僧侣的欺骗。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圣经》,就完全可以看出,在游牧时代的人们,对所谓神的奇迹的描述,是多么缺乏想象力。那些福音书中荒诞的故事,不过是游牧时代先民的简单想象、虚构,完全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但是,基督教能取得世界统治地位,它的“上帝观念”、“世界末日”、“最后审判”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观念和思想体系的源头在哪里呢?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希腊出现了以宿命论为主导思想的斯多葛派,怀疑主义者塞涅卡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时期还有另一位犹太哲学家斐洛,这位神秘主义哲学家,把希腊哲学与犹太神学结合起来,为基督教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新约》的作者们,不仅从这两位哲学家身上吸收营养,而且完全剽窃了他们的思想成果。
我们从福音书中,特别是在《约翰福音》所看到的“道成肉身”的逻各斯上帝,就是直接从塞涅卡、斐洛的著作中抄袭来的,这些观念包括:原罪、逻各斯、忏悔、蔑视一切尘世享乐和禁止肉欲的规定。并且将犹太人独有的民族神“雅赫维”(耶和华),变成唯一的真神和天地的创造者,接受了原先与犹太教格格不入的“灵魂不死说”。
恩格斯指出:“在荒漠中,成千上万的预言家和宣教者那里创立了无数宗教上的新东西,但只有基督教的创始人获得了成功,其真实原因存在于犹太教与希腊——罗马哲学的双重庸俗化以及在这一庸俗化基点上的汇合,在于这一汇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教义。
基督教在教义上有两个方面奠定了它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础:其一、基督教关于“罪在我”的罪孽意识,在无数人心中唤起共鸣;其二、基督教关于灵魂得救的安排,使每一个旧宗教团体的成员都易于理解和接受。
基督教的成功,不是因基督的壮烈牺牲而成功,而是因其追随者们,在这一教派中添加了一副普适性最强的膏药,可将它贴入任何创痛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