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我们怎样去区分生和死?如果我们对比的是活人和石头,问题就不存在了。
人体由某些与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组成,而岩石则并非如此。另外,人体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构成“新陈代谢”。通过这些变化,食物和氧转化成能量、细胞组织和排泄物。结果,人类把简单物质转化成复杂物质,不断生长和繁殖。这在表面上(也仅仅在表面上)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岩石不能如此。
但人类和岩石对比显示出的生死差别过于简单,因此显得无足轻重,也无助于我们解决难题。我们应选择更为复杂的例子。让我们不去考虑并对比人和岩石,而是谈谈活人和死人吧!
事实上,我们不妨把情况考虑得尽可能困难一些。我们要问,在一个人死亡前后的短暂时间里,比如在死亡之前五分钟和死亡之后五分钟的时间里,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在这十分钟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人体的各种分子,全部蛋白质,所有的核酸,都一一俱在。然而,某种东西不复存在。因为,死亡前人体中一直进行着(不管多微弱)新陈代谢和自我适应行为,但死后就不再进行了。
对这一问题早先有一种推测,认为是血液。不难想象,血液和生命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较之人体其他细胞组织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和内在。失血,终归会使人越来越衰竭,直至死亡。那么,或许血液就是生命的本质,抑或事实上就是生命本身。
在《圣经》中可以见到遗留的这种观点。《圣经》内有多处把生命和血液等同看待。例如,洪水过后上帝曾教导这次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诺亚及其家人,告诉他们可以吃什么以及不可以吃什么。上帝告诫说:“汝等不得以有生命,即有血液之肉体为食”。在关于食物的另一段叙述中,上帝的话就更为明确了。他说:“切记,汝等不得食用血液,血液即生命;汝等亦不得食用有血有肉之生灵”。
显然,生灵是上帝恩赐之物,所以不能食用。不过,血液七旦流尽,余留下来斥只是尸体,而且永远死去,故而可以食用。基于这种观点。植物没有血液,也没有真正的生命。只能作为食物的来源。
《创世纪》中引用了上帝在人类刚刚创生时所说的一段话:“看哪!我已赐予汝等孕育种子的各种草本植物,它们遍布于大地的表面;我还赐予汝等各种树木,树上生有能结种产籽的果实,可供汝等食用,亦可供地上走兽、空中飞禽以及地面爬行之一切生灵食用。凡有生灵之地,我均赐予各种食用植物。”
他把植物说成是“结种”“产籽”的,而只有动物才“具有生命”。
当然,今天我们不再进行这样的区分。植物和动物一样具有生命,植物的汁液履行动物血液的功能。然而,即使单纯就动物而言,血液论也站不住脚。尽管大量失血必然导致死亡,但反之却不然。不流一滴血,也完全可能使人丧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很明显,既然不丢失任何物质,死亡也能发生,那么,人们必须在某种比血液更微妙的东西中去寻找生命的火花。
那么,是不是呼吸呢?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都要进行呼吸。假如我们考虑到呼吸,就会发现,把呼吸做为生命本质要比血液恰当得多。我们不断地呼气,然后再吸气;不能吸气,就会导致死亡。如果一个人的气管受压迫,或者喉咙里卡了一块骨头,或没入水中,不能吸气,那么这个人就会死亡。.丧失呼吸能力和失血一样,无疑是致命的;而且,丧失呼吸能力会更快地致人于死地。
此外,对于血液来说,失血会导致死亡,反之却并非如此,人在不流血的情况下也可以死去;而对于空气来说,反过来的情况则可以成立。只要不丧失空气,人就不会死亡。一个人,不管他多么虚弱,不管他多么接近死亡,只要还活着,就要呼吸;但死了,呼吸也就停止。而且,呼吸本身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在古时候的人看来,呼吸是非物质的,但它恰恰是一种反映着、并理应反映着生命本质的物质,因而也反映生死之间的微妙差别。
例如,《创世纪》中这样描述了亚当的出世:“上帝用泥土做成了一个男子,向他的鼻孔中注入生命的气息,于是这个男子就变成了活人。”
在希伯来语中与“呼吸”相对应的词译成英文是“灵魂”(“精神”)。从“呼吸”到“灵魂”似乎是引伸过分了,其实全然不是如此。从字义上看,这两个词是相同的。拉丁语“Spirare”(使精神振作)一词的意思是“进行呼吸”(动词),“Spiritus”(精神)一词的意思是“呼吸”(名词);希腊字“Pneuma”(精神)一词的意思是“呼吸”,它也用来表示“精神”。“Ghost”(鬼魂)一词是从一个意思为“呼吸”的古英文字衍生而来的。“Soul”(灵魂)一词从何缘起,尚不能确定,但我确信,假如能知道它的来源,想必也是出自“呼吸”吧。
因为在英语中我们有一种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派生词的癖好,而后忘却了那些传统单词的本意,结果就夸大成本不属于它的概念。
我们常说“Spirits of the dead”(“死者的精神”或“死者的灵魂”),如果我们说“breath of the dead”,其意义完全一样,而且毫不牵强“Holy Ghost”和“Holy Spirit”两词(均为“圣灵”之意)完全是同义的,其本意都是“God's breath”(上帝的灵魂)。
有人可能争辩,单词字面上的含意并不具有什么意义,最重要最深奥的概念必须用普通的单词表达.因此,这些单词的含意来源于概念,而不是相反。
是的,如果有人相信超自然的新发现可以使知识充分发展,那么,他可能会接受这种看法。但我认为,知识往往来自于下面的反映,来自于观察,来自于简单而并不深奥的想法,这种想法形成原始的概念。当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时,概念也就逐渐趋于复杂和抽象。因此,蒙上几千年深奥哲学色彩的词源学乃是追溯原始思想的线索。我想,人们开始是以一种完全质朴和直接的方式注意到呼吸和生命之间和联系,后来才产生了精神和灵魂等哲学和神学的概念。
人的灵魂(精神)也像赋予它名称的“呼吸”那样,是无形的和不具有个人特点的吗?所有死者的灵魂都混杂在一起成为均匀统一的生命体吗?
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在各种细微末节或不很细微的方面是不同的。似乎可以这样想象,每个人的生命本质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人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灵魂会保持这种不同并能以某种方式使人联想起它曾经依附并赋予生命特性和个性的躯体。
如果每个灵魂都保持将它的特点赋予躯体的特征,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吸引人的设想:灵魂能以微妙、轻盈而飘渺的方式保持它所依附的躯体的体态和模样。通常,梦见已故的人――如死者仍然健在,这一事实可能有助于形成上述看法。从前,人们把梦看作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信息(就这一点来说,现代也是如此),因此对梦十分重视。这似乎是一种有力的证据,说明灵魂和灵魂所脱离的躯壳是相像的。
如果不是为了其他原因,而仅仅是为了庄重起见,这样的灵魂通常都被描绘成身裹形状不定、好像由闪亮云彩或夺目光辉构成的白色长袍。当然,这就产生了鬼魂和幽灵身裹尸衣的连环漫画。
进一步,自然可以想象,灵魂是不朽的。生命的真正本质如何能死去呢?一个由物质构成的实体可以根据它是否具有生命的本质而确定其生或死,但生命的本质却只能是活的。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是,海绵可能是湿的也可能是干的,这取决于它是否含有水分,但水本身只能是湿的;或者说,房间可以是亮的,也可以是暗的,这取决于阳光是否通过房间,但阳光只能是亮的①。
①你可能对这两点都有争议。你会说,当水在温度很低结成不融化的冰块或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时,它不是湿的;而阳光如果是紫外线或红外线时,它看上去是不亮的。但我至少在这段文章中要象哲学家而不象科学家那样去竭力争辩。
如果存在着各种永生不灭的灵魂,它们能进入刚刚诞生的一团物质使之获得生命,而后又能离去使之死亡,那么必定会有大量的灵魂存在,每个灵魂分别属于一个活人或属于一个即将诞生的人。
如果其他各种生物也有灵魂,那么,灵魂的数目还要增加;但如果灵魂能够转世,脱离一个即将死亡的躯体转移到一个即将降生的躯体上去,那么,灵魂的数量不会减少。
上述这两种看法都各拥有一批信徒,有时又彼此结合起来,所以有一些人相信灵魂可以经由动物界进行轮回。一个行为特别不端的人可能会转世为一只蟑螂;反之,一只十分优秀和高尚的蟑螂也可能转世为人。
然而,不管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不管灵魂是局限在人类范围还是遍布于整个动物界,或是存在灵魂轮回转世的现象,为了引发生命和夺走生命,必然存在着大量的灵魂。那么,这些灵魂都呆在哪儿呢?
换句话说,一旦承认了灵魂,就必须设想有一个完整的灵魂世界。这一灵魂世界可能是在地下,可能是在天上,或在另一个世界,或在另一个“层面”。
或许因为掩埋死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惯,最简单的设想是死者的灵魂就聚集在地下。
人们认为,灵魂最简单的地下住处是一个使人但愿忘却的灰暗世界,就像是希腊语的地狱或希伯来语的阴间。那里的情况几乎像是处于永远的休眠。《圣经》中把阴间描绘成:“那里,邪恶不再使人烦恼,令人厌倦的事不复存在。罪人们长眠在一起,再也听不到压迫者的声音。小人物和大人物俱在,奴仆们也不再受主人的管束。”
这种虚无飘渺的情景似乎不能使许多人满足。人世间不平引起的愤恨之情使人们想象有一个使恶人死后受折磨的地方,这就是希腊语的地狱或基督教的地狱。
按照对称原则,也需要有个为好人安排的快乐去处,那就是基督教的天堂,希腊神话中的极乐岛,凯特尔人传说的苹果岛,印第安人的天国和北欧神话中的英灵殿。
结构巨大的末世学①完全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活人会呼吸而死人不会呼吸,活人总是极力要去相信他们不会真的死去。
①研究死亡、末日审判、天堂、地狱等
当然,今天我们了解到,呼吸与生命本质并不比血液与生命本质有着更多的联系;这就是说,呼吸和血液一样,仅仅是为生命服务的。呼吸既不是无形的,又不是非物质的。它并不神秘。和身体其余部分一样,呼吸是物质的,乃由一些原子组成,而且这些原子并不比任何其他原子更为神秘。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相信死后有灵,即使对于那些了解气体、原子和氧气作用的人也并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有无证据,人们仍然愿意去相信;并且因为这样做了,就产生了一种即使知道荒谬也偏要去相信的强烈欲望。
《圣经》谈到了精神、灵魂和死后有灵。其中有一段是说,索尔王(以色列的第一个国王)甚至叫一名女巫把已故萨穆尔王的灵魂从阴间请来。对于大众来说,这已足够了。但是在我们世俗观念甚重并怀疑宗教教条的一代中,有许多人并不真正喜欢不加区别地接受那些出现在古代犹太人传说和诗歌汇集里的说法。
当然,不乏目睹者的见证。我怀疑有多少人会说他们看见过鬼魂和幽灵,或许有成千上万。没有人会怀疑他们这们说过,但任何人都可以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看到过他们所说的目睹的东西。我不能设想一位有理性的人会接受这些传言。
一批唯灵论的狂热信徒宣称巫师能与灵魂世界打交道。这种活动风靡一时。尽管戮破过无数大骗局,但受它诱惑的不仅有未受过教育的、愚昧的和头脑简单的人,甚至还包括像A.C.多伊尔和S.O.洛奇那样非常理智和富于思想的人;不过,绝大多数有理性的人根本不相信唯灵论。
此外,大约在二十年前,有一本名叫《搜寻布赖蒂?墨菲》的书,其中设想了一个死去已久的爱尔兰女人把灵魂附在某妇人身上,只要女主人处于催眠状态,人们就可以与死去的爱尔兰女人通消息。有一个时期,有人把这作为死后有灵的证据。但现在人们已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了。
不过,究竟有没有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合理的证据来证明死后有灵呢?
就在目前,有人断定存在着死后有灵的科学证据。
一位名叫伊利莎白.库布勒.罗斯的内科医生一再就此提出看法。她说,她从临终病人那里得到了似乎可以表明死后有灵的证据,而且关于这一题材的书籍正在连篇累牍地印刷出版。当然,每一种这样的书籍在轻信者当中保证都会销量不少。
按照目前出现的一些报道,有些人似乎曾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但他们仍竭尽全力牢牢抓住生命不放。恢复生机后,就述说了他们“死去”时的体验。
显然,他们还保留着意识,朝下注视着自己的躯体,穿过黑暗的地道,看见了已故亲友的灵魂。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可能遇到一个浑身闪闪发光、热情而友好的灵魂,想指引他们到什么地方去。
这种说法能有多少凭证呢?依我看,根本没有。
但也无须设想“死”人谈他们的经历时会说谎。一个濒临死亡、被认为处于“垂危”状态的人,虽然还有神志,但他的神志已不能正常运用。如果人的头脑不是因酒精、麦角酸二乙基酰胺①、缺乏睡眠等任何原因而失去正常活动能力,那么,它在人处于“临床死亡”时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产生幻觉。行将死亡的人往往会体验到自己盼望经历或愿意经历的种种情景。(顺便说一下,没有一则报道是谈到地狱或恶魔的)。
①一种麻醉药物
死后有灵论者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来自一切生灵居住之地的人,甚至来自在不信基督教的印度的人们,都在谈论着类似的传闻,这使得他们相信死后有灵是客观和真实的。 对此,我不能接受,理由有二:
第一,关于来世的说法遍及世界。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有来世,而且基督教传教士和西方通讯技术已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各种看法传播各处。第二,无论经历过哪种幻觉的人,在世界杯过来后仍可能处于虚弱和迷糊的状态,但他们不得不叙述自己的体验,要他们以取悦于提问者的方式叙述自己的体验又是何等的容易。而提问者往往又是热衷于死后有灵的人,极力希望引诱出合乎需要的材料。
无数法庭审讯案件的经验都清楚地表明,即使一个人尽可能真诚地发誓,处在刑罚的威胁之下,也会记错、自相矛盾和胡乱作证。我们也知道,一位聪明的律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就能从正直、诚实和明智的证人那里诱供出几乎任何一种证词。这就是为什么有关证词和询问的法规必须十分严格的原因。因此,要让我对一位垂危病人在某个忠实信徒热切提问下所诱发出来的话予以任何重视,那是要大费周折的。
假使那样的话,我先前所说人从生到死这一过程必须发生了某种变化并导致了某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和原子和分子无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差异既不涉及血液,又不涉及呼吸,但它必须和某种东西有关。
情况的确如此。人活着的时候有着某种东西,死后就没有了。这种东西是无形的,构成了生死之间最微妙的差别。
活的组织不仅由复杂的分子构成,而且还是由排列复杂的分子所构成。如果这种排列开始趋于混乱,人就生病了;如果这种排列完全混乱,人就死亡。
这时分子虽然一一俱在并保持原样,但生命却终结了。
让我介绍一种类似的情况。有一个人用成千上万小砖块建筑了一个复杂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物采用中世纪城堡的形式建成,具有塔楼、吊门、内部牢房等等。任何人站在远处注视峻工后的建筑都不会看到一块块的小砖,而只是看到了城堡。
现在我们想象有一只巨手从天而降,打乱了构成城堡的全部砖块,把一切东西都弄成了不成样子的一堆破烂。所有的砖块都还在,没有一点丢失。所有的砖块都毫无例外地仍保持着原样,未受破坏。但是,城堡到哪里去了呢?
只有在砖块排列好了时,城堡才存在;排列一旦被破坏,城堡也就消失,哪里也找不到了。城堡本身已不存在,砖块排列有序,城堡自然建成;砖块排列无序,城堡也就无影无踪。
根据我的观点,我体内的分子以极复杂的形式独特的模样排列着,不同于任何其他活着的生物体。在此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发育着,直到长成为一个我称之为“我”的有意识的东西。仅仅当分子处于有排列的状态时,“我”才存在。当分子像我死去时那样永远失去排列时,“我”也就永远不复存在了。
这对我来说,是太合适不过的了。依我看,没有哪一种我所听到过的关于地狱或天堂的说法,是适合于一个文明而有理智的头脑的。我宁愿死后一切都不存在。
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摩夫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七岁时,他就能教五岁的妹妹读书。阿西摩夫于1920年诞生在俄国彼得罗维契,1923年移居美国,1928年加入美国国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全部高等教育,1948年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5年,美国化学学会授予他詹姆斯?T?格雷迪奖。1967年,他又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颁发的威斯汀豪斯科学作品奖。
(张瑚 译 蔡伟蓉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