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他作为一代文化宗师,对自己的丧葬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生前所作的《梨洲末命》和其他有关丧葬问题的著作中,多次明确表示:死后不用棺椁,只放一张石板床,一被一褥,平常衣冠,不用任何陪葬品,一概扫除世俗所行的一切迷信活动,不作佛事,不作七七。先生对自己的后事安排口气决绝,意志坚定。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以自己的丧葬为范,与封建鬼神迷信对立,他认为封建鬼神迷信乃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毒害,迷信陋习不破,奢侈浪费不除,不能国富民丰。梨洲先生无视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公然否定“去棺椁为非礼”之意见,他的这种大胆革新,破除陈旧的封建陋习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黄宗羲在遗命中提到移两根石条作望柱,上刻他自撰的楹联“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持子陵之风节,至死不仕朝廷,诏钞著述,流芳百世,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上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史学研究之先河。他死后不用棺椁,就穴而葬,“自以身遭家国之变,期于速朽。”其中包含了他的人品节操。但他在遗命中又说,在墓前要种荷花,凡来凭吊者能于墓前植梅数株,则不但可以允许,而且还要“稽首谢之”。黄宗羲独钟荷花、梅花,这既反映了他的美学观,也以此托物言志,是他人品节操的反映。所以,黄宗羲既希望自己的肉体死后“速朽”,也追求精神能“永存”。
黄宗羲的墓在他的家乡浙江余姚,由于年长日久,该墓在建国前就破败不堪。建国初期曾维修过一次,“文化大革命”被严重毁坏。1981年、1994年,由省市政府先后拨款又修建。
作者简介:顾少峰,《绍兴日报》老新闻工作者,中国无神论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