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无神论思想的质疑

时间:2015-06-18 15:20来源: 作者:肖霜 点击:
当前许多学者坚定地声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为无神论,笔者则通过文献资料的举证和必要的逻辑分析,提出了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无神论的质疑,认为孔子更多的是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因此,简单偏执地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归为无神论,是不足以让人
  

  一、引言

      当前许多学者坚定地声称儒家为无神论,证据即是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文献,但是往往却只是肢解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截取对例证自己观点和结论有力的文字,对其有相反意思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却决口不提,所以学者们经常执其一端而相互攻之。基于此现象,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和自己的理性思考,提出了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无神论的质疑,认为孔子更多的是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所以简单偏执地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归为无神论,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当然,对孔子的思想研究应该是多方面的,而笔者知识水平有限、资料来源也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只能从几个角度去了解并加以分析。
      二、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神论思想的质疑
      所谓无神论,是与“有神论”相对,是指否定一切宗教信仰和鬼神存在的学说,反对在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神并由它主宰世界万物和人类命运的观点。但纵观《论语》,从其记载看来孔子虽然不强调鬼神的存在,但也没有明确否认过鬼神的存在。所以从无神论含义上来说,孔子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它的意思就是说,孔子从来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敬而远之”。对此还有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曾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答道:“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① 这就表明孔子对鬼神仅仅是持疏远的态度,并且把此举与智相联系起来,足见其认识之深刻。无鬼神何来疏远之意?如果孔子是无神论者,那么他就不该持远离的态度,而应当直接否认其存在,而这里很明显表现出的是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的态度。
    很多学者说孔子是否认鬼神存在的,对此引用了楚昭王的故事进行说明:据说楚昭王病重的时候,拒绝祭神。孔子知道后,就赞扬楚昭王“知大道”(《左传·哀公六年》)。② 认为这里孔子赞扬的是楚昭王不信鬼神。但笔者认为孔子对楚昭王的“知大道”的赞美是因为楚昭王消减了对鬼神迷信,没有把自己的“生”完全寄托于鬼神的安排,而更重视现世,把重心落到了“人”自己身上,而不是像学者们所说的他是在赞美楚昭王不信鬼神,稍作简单分析即可知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鬼神都是持十分恭敬的态度,可以说是坚信不移的,楚昭王不可能有无神论这么超前的觉悟和意识,只能说他对鬼神的迷信比常人稍弱一点。并且《论语》也有记载,孔子病重时,子路请求祈祷,并且引用古书为证,说《诔文》上说过:“祷尔于上下神祗。”孔子回绝说道:“丘之祷久矣”,意即我早就祈祷过了。试问如果孔子赞扬的是楚昭王的不信鬼神,那么在这里他就不会为自己的病祈祷,而应效仿楚昭王了,否则岂不等于说自己“不知大道”吗?并且如果孔子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我相信他也不会“祷之久矣”,而只会理性就医了。所以他只是对楚昭王重“生”思想的赞美。对此《论语》也有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它“问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孔子关于“死”的事情,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意即是:活人的事情,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怎么能够去服侍死人,搞清死的道理。在这里“鬼”与“人”、“生”与“死”相比较而言,孔子是在提倡我们应该更注重现世,告诫人们要先搞清楚“人”和“生”的问题,要把重心落到“人”和“生”上。由此可见这里突出的是孔子重“生”的思想,并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所以这里他也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刘向的《说苑》有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孔子的意思是:说死人有知觉吧,就怕孝顺的子孙们会妨碍活人的生活,不惜代价地去埋葬他们死去的先人,说他们没有知觉吧,又怕那些不孝的子孙们不去埋葬他们的先人。冯友兰先生指出“《说苑》的这段记载,表明了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含糊其辞,回避的态度是因为孔子对于鬼神本身是否存在并不关心,他只关心对鬼神问题的谈论会产生怎样的人事影响”。③ 这里孔子说的确实很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让人不知道他的明确观点到底是什么,但其实这之后孔子还说了:“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意思是:赐(子贡)你想要知道死人有没有知觉,等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从逻辑层面上讲,孔子这句话无论是子贡死后有没有知觉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即使没知觉也是通过死后的感受获得的没有知觉。所以从逻辑角度讲,孔子的这句话是承认人死后是有知的。这里亦不能说明孔子是无神论者。
      儒家是十分强调祭祀之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对于丧礼之理论,在于主观情感方面而言,祭祀之本意,亦只以求情感之差别,儒家所宣传之丧礼祭礼,是诗与艺术;以假象的真实为绝对的真实,这是宗教的态度;儒家不偏不离、中庸平和的安慰情感做法,是诗意的做法。照这种说法,当人在行丧祭之礼时,是在欺骗自己,可又不是真正的欺骗,而是以诗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④ 因而认为儒家是无神论,否认有神论。虽然说人不能单凭理智的推动而刻板机械地生活,而是需要多种感性情感的滋养和抚慰的,否则就如同把生人活埋,如机器一般,那么人生将会失去意义而变得毫无生趣;当然,如若少了理智,把假设当结论,把待定当确定这也是不行。但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的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因此更多的应是用理性客观的观点看问题,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对于冯友兰先生的这一观点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笔者认为相信鬼神的存在是祭礼的最初原因,也是直接原因。在这点上笔者很赞同墨子的说法:“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的意思是说,儒家既主张无鬼论,同时又主张祭礼,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祭礼的对象是鬼神,如果连这都否认了,祭礼的对象便不复存在,儒家的无鬼而学祭礼就如同无客人而学执客礼,无鱼而学垂钓之术一样。并且笔者认为不管是情感上承认鬼神的存在还是理智上承认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终归是承认的。因此就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其是无神论。
      三、“存而不论”的态度总结
      逻辑学中有一个简单重要的方法是“举一反三”,意即只要列出一个与之前所述理论相反的事实,那么这整个理论就将被推翻。在此,通过笔者的事实材料举证和必要的逻辑分析,举出了不下一例的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神论的质疑,因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偏执地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归为无神论。正如郭齐勇所说:“孔子承认民间信仰,承认鬼神的存在,强调祭祀的虔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但他消解了鬼神迷信,至少是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对怪、力、乱、神不轻易表态。他是很有理性的”。⑤ 所以孔子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鬼神的迷信,并不是彻底地否认其存在,他更多的是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因而不能说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无神论。
参考文献
      ① 阎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1页
      ② 李殿元.《论语之谜》[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③④ 程帆.《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第55页
      ⑤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作者简介:肖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文丁
      (《科学与无神论》2012年第5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