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宗教题材

时间:2007-04-03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07.2. 作者:赵 洋 点击:
自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莱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的小说以来,科学幻想小说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无数优秀作品,涉及的题材无所不包。一般认为,西方的科幻小说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主题: 1. 以最早的
  

       自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莱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的小说以来,科学幻想小说走过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无数优秀作品,涉及的题材无所不包。一般认为,西方的科幻小说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主题:

       1. 以最早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为代表的宗教与反叛的主题:它常常带有向全能的上帝挑战的意味。

       2. 凡尔纳式的科学享乐主义主题:人类在未来种种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与历险被描述。归根结底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而不惜代价地探求。

       3. 权力与秩序的主题:它以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为典型代表,探讨了社会本身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4. 罪恶与拯救主题:其首要的前提是认为人类的罪恶的存在,所以毁灭在所难免。阿西莫夫的《日暮》即是典型的作品。

       在上述四个主题中,第1,4主题是与宗教的内容存在交集的,而科幻小说的特点又决定了它谈及宗教的方式与其他文艺作品有很大区别。

       科幻小说的构成要素有三,即“科学”、“幻想”和“小说”。科幻小说的第一个先决要素是它必须是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小说;第二个要素是它必须建立在现有的科学知识与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第三个要素是它必须含有以科学知识为脉络的幻想的成分。

       科幻小说的内容必然具有“科学性”,如果其情节涉及宗教,宗教的内容必然与科学性发生碰撞。从这个意义来说,称科幻小说为科学与宗教交锋的试验场并不为过。通常科幻小说涉及的宗教题材有智能设计论、宇宙的起源、神秘现象与神迹、宗教人物、虚构的宗教等。下面逐一举例说明。

       智能设计论

       笃信“智能设计论”的人认为,宇宙或生物的某些特质可以用智能的原因更好地解释,而不必援引无方向的自然选择。在科幻小说中,这种“智能的原因”往往来自外星智慧生命对生物进化乃至文明演化的干预。

       在描写外星人干预人类文明进化这一题材的科幻小说里,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分为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遥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研究人猿也启蒙了人猿,令其掌握了工具,揭开了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场景切换到了21世纪的太空站,美国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月球万年不变的尘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远古出现过的超自然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飞船的大型计算机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飞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飘浮在太空中的超自然长方体第三次出现。宇航员在长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一位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讲的是一个蜘蛛形外星人闹剧般出现在多伦多博物馆,求见古生物学家。外星人道出了他此行的目的:破解不同星球文明的周期毁灭之谜。随着研究的推进,两个让人大吃一惊的事实显现于我们面前:地球史前的五次物种灭绝周期与两种外星文明来访的周期完全相同,似乎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文明的进程;几个更古老、未曾经历过这种周期性毁灭的文明则已经将自身电子化,藏身于行星内部的超强掩体中。故事向着更加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自私的古老文明为防止新文明对其生活的干扰,竟然将猎户座的一颗恒星引爆成了超新星。正当超能粒子流即将再次灭绝三个智慧种族时,奇迹出现了―――一只仿佛从另一个宇宙“伸”过来的巨掌,挡在了超新星与三颗文明星球之间。

       与以上两篇类似,苏联科幻小说《女巫的洞府》描写人类在外星球上发现了来自各个地质年代的生物,从恐龙到原始人应有尽有。那里的原始人膜拜藏在洞穴中的“女巫”,作为回报,女巫赐给原始人以先进技术。后来发现,女巫不过是不知来自何方的外星人留下的机器人,而这个星球则是外星人试验生物进化的巨型实验室,所有的生物都是外星人创造的。

       除了外星智慧生命干预乃至操纵生命进化的题材,还有一类题材是人类自己充当“造物主”,制造智慧生命,甚至被当作“神”来崇拜。

       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这种题材的典范。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

       在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之神》中,主人公研究智能进化,直接成果是创造了生命。这种名为“新智虫”的智慧生命生命周期非常短,寿命只有15天,8天繁殖一代。人类用了两千年的时间建立了科学,又用了三百年时间才把科学应用于实际,而“新智虫”完成这一切却只需要二百天。“新智虫”对自己的造物主惟命是从,对他们来说,那个科学家就是他们微观世界的神。

       也有讲到人工生命产生宗教自觉的故事。

       比如,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中讲到一个机器人产生了自我意识,认为是“神”而不是人类制造了它,并以“先知”自居,引导其他机器人膜拜并不存在的“神”,令人类大为光火。

       无疑,如果人工生命也能产生宗教自觉,“意识”到“上帝”的存在,那么人类是万物之灵,天之骄子的宗教信条便不攻自破。而在那些描写外星智慧生命干预甚至创造人类文明的小说中,这些来自宇宙深处的“神”与地球上的人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比地球人科技发达而己。神性的光辉彻底消失了。

       宇宙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是各种宗教都要回答的问题。讲述创世纪的科幻小说当以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为代表。这个“最后的问题”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小说情节开始于二十一世纪,人类建造了自动化电脑“万能AC”。这种电脑贮存着海量知识,能够进行种种发明,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一天,两个为“万能AC”打下手的程序员百无聊赖,向它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宇宙中熵的净值大幅度地减低。万能AC的回答却是“资料不足,无可奉告”。从那以后,人类逐渐进化,先是不断延长寿命,后来干脆抛弃肉体,以精神体的方式生活,到最后,单个的人类精神体合而为一,成为“整体的人”。而人类使用能量的范围,也从太阳系发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与此同时,“万能AC”也逐渐进化为“行星AC”、“银河AC”、“宇宙AC”。不过,尽管“AC”电脑的运算能力越来越高,但每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它都以“资料不足,无可奉告”来回答。

       几十亿年过去了。宇宙中已无人生存,宇宙的能量也消耗殆尽。最后最高级的“AC”终于弄明白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人来听它的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在小说的最后,“AC的灵运行在一度曾经是宇宙的空虚混沌上,一步一步地,该完成的、必将完成。AC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当然,阿西莫夫并非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圣经》里,而是在抒发一种感受,对于这些类似于“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的“终极问题”,科学理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但宗教的创世传说何尝不是一家之言呢。

       神秘现象与神迹

       神秘现象与神迹一直是科幻小说津津乐道的题材。其中宗教感最强,最具解构色彩的要属克拉克的短篇科幻小说《星》。《新约》里面记载:耶稣诞生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槽里,上帝用一颗新星引导“东方三博士”去朝拜他。小说描写了在遥远的未来,一只宇航探险队飞向离地球三千光年的一片星云。探险队进入星云后,找到一颗行星的碎片,发现上面有许多文明的遗迹,确定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先进的文明,但无法逃脱超新星爆发,彻底毁灭。根据天文学研究,那片星云的前身,正是耶稣诞生时,引领东方三博士的那颗新星。

       小说结尾,身为基督徒的主人公感叹道:“神啊!宇宙间有亿万恒星,为什么你偏选上这颗?你用大火断送了整个世界的人,就只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早晨?”信仰的基石在冷冰冰的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宗教人物

       历史上著名的宗教人物也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作要算英国“新浪潮”科幻作家米歇尔?摩尔科克的《走入灵光》(也译作《瞧这个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格洛高尔是一个荣格派心理分析学家。他的女友莫妮卡则是一个充满实证精神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经常围绕《圣经》中的故事进行争论。格洛高尔倾向于信其为真,而莫妮卡则认为那不过是一些被神化的史实。

       最后,格洛高尔乘坐时间机器,飞向公元28年的以色列,以便寻找历史真相。接下来的故事完全是对基督教教义的解构:施洗约翰是一个起义军领袖。他到处宣传“基督降世”,完全是为了给起义造舆论。每天都有几十个“先知”在加利利街头游逛,意味着他们只是普通的精神病患者。而当格洛高尔发现真正的耶稣是个白痴,自愿取而代之后,他能够治好许多病人,是因为那些病人患有“身心疾病”,而格洛高尔正好是一个精神科医生。犹大更非叛徒,只是格洛高尔派他去主动告密,以成全历史的进程。

       小说里最重要的解构,莫过于对宗教感受的描写:当一个人终日折磨自己的皮肉、忍饥受饿,又全神贯注于宗教观念时,他早晚会产生幻觉。

       虚构的宗教

       科幻作品的故事往往展开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为了情节的需要,在其中,作家甚至杜撰一些宗教,来表达无论生命达到何种智慧程度,都会因心理或社会的需要产生宗教的理念。

       法兰克?赫伯特在囊括雨果奖和星云奖(美国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的杰作《沙丘》中,以一个遍布沙漠的行星为舞台,浓缩了宗教的诞生和扩展过程:在极端的生活环境压榨之下,“社会―――人”必须借助宗教和传统律法的约束,才可以延续生命并获得强悍的体魄和残暴的性格;而当变革的契机来临时,在强力人物的主导之下,宗教狂热通过残酷的战争蔓延。借助意识流的技巧,小说描写了各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神游”、“启示”、“预测未来”行为。

       在田中芳树风靡日本的《银河英雄传说》中,有一个神秘的“地球教”,以已经衰败的地球为中心,歇斯底里地暗中活动,企图阴谋“复辟”地球的荣光。

       实际上,这一构思来源于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的《天上的小石子》中,同样存在着一个“地球教”,企图以细菌战毁灭银河帝国。

       阿西莫夫还以罗马帝国崩溃并随后陷入黑暗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为其科幻创作的背景原型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基地》。其中描写了掌握先进技术的“基地”创立了一个宗教以统治周围的四个星球,普通公民被送到“基地”接受培训,成为神父,神父们掌握着由基地专门提供的技术。在蒙昧的人看来,这些技术由万能的银河神灵操纵着,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

       卡尔?萨根在《接触》中,描写了一批原教旨主义者,他们竭力反对人类和外星人接触,用恐怖主义手段炸毁了第一个跨星系的旅行器。

       雷?布拉伯雷的《火气球》是他杰出的短篇之一,描写地球上的神父到火星传教的故事。通过神父们的心理活动和对话,通过火星人的举止和对宗教的看法,小说讽刺了宗教的虚伪,赞颂了火星人的“美德”,暗示了宗教并不能拯救人们的罪恶。这种以宗教为题材的讽喻科幻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经影响到许多作家。

       总的说来,科幻小说作家多是受过科学教育或者崇尚科学精神的人。比如,阿西莫夫就拥有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波士顿医学院的副教授;克拉克是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的提出者;卡尔?萨根是著名的行星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对宗教的探讨多带有批判性质。也有的作家试图通过想象来探究宗教中的终极问题,比如创作《计算中的上帝》的索耶一直对上帝是否存在感兴趣,他并非单纯的有神论者,他坚信科学可以应付一切挑战,他所要探究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终极谜题:复杂而有序的宇宙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真相?从这个角度入手,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赵洋,中国科技馆馆员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