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学教育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日益为广大专家学者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取向的一个热点。本文结合高校反邪教工作开展的实践谈点看法。
一、培养合格的人才,不能不重视高校学生反邪教意识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巨变和国内改革开放的转型变迁,邪教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扰。从根本上讲,同邪教的斗争是一场人心争夺战。
高校既是现代文明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现代迷信滋生地之一。2004年,我们就邪教对浙江省大学生的影响,对浙江六所高校132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主张大学生必须有信仰”的学生比例看,从大一到研究生,呈相继下降的趋势,且信仰持有态度不稳。相当多的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高和知识的丰富,在信仰的持有态度上,变得更为迷茫,缺乏明确性。认为“不一定需要(信仰)”的顺序是大二和大四的比例高;认为“说不清楚,看情况而定”的则是大三与研究生比例高;认为“不需要有信仰”的是大二和大四的学生比例高。由此可见,大二和大四的学生信仰迷茫者比例高于其他年级。从“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这一问题上,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信仰危机认识更加忧虑和困惑,且对有效的挽救,信心不足,大一年级与研究生相比竟相差28个百分点。
从影响大学生信仰改变的因素看,社会和家庭变化是两个最大的影响因素。重要的是,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改变信仰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可以看出,进校第一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变化影响最大,大一学生仅有38.8l%的人改变过信仰,到了大二就有50.16%的人信仰动摇改变过。
调查表明,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在自我发展中,可塑性很强。而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增多及对社会认识的片面性,使他们对自己的这种可塑性的变化感到困惑,无所适从。从我国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打击和处理案子看,邪教对高校的活动一直没停止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给了邪教可乘之机。
二、高校反邪教工作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要在“引导、有为”上做文章
针对大学生可塑性极强的年龄阶段,高校反邪教工作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要突出体现“引导、有为”原则。首先是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工作,提高广大青年学者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天安门自焚”,惨剧发人深思,但痛惜之余,应该看到,我们对大学生在祟尚科学、抵制邪教的教育引导上做得远远不够。
反邪教工作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做好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很大。高校反邪教工作重在“引导”,主要在如何把握学生并为他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反邪教教育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相结合,要发挥校宣传部、团委的领导作用和指导老师的辅导作用,在开展校园活动时,重视反邪教内容,自觉把反邪教工作纳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反邪教教育活动,要有声有色开展,更要得到学生的支持和响应。要使学生感到,参与反邪教活动是一种成功行为,是“有为”的象征。学生的广泛参与,就能激发高校反邪教协会的自身活力,提高高校反邪教协会的组织影响力、活动感召力。同时,在反邪教活动方式上,要立足校内,走上社会,把反邪教工作纳入到高校社会实践计划中去,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参加反邪教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为”的社会行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以树为主”,重视调动和激发学生想象力
高校学生,生理和心理还不十分成熟,他们思维活跃,创意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但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社会变革的冲撞和各种学习生活的压力下,容易迷失自我,产生信仰危机,由此,也使他们成为当今邪教组织重点渗透的对象。所以,高校反邪教必须坚持“以树为主”。
“树什么,怎么树”,这是高校反邪教工作所围绕的中心话题,我们应该在两个层面,即“立足校园”和“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开展工作。
“立足校园”就是开展校内活动。首先,是以警示预防为主,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作好广大同学的警示教育,消除同学对邪教组织的认识误区。第二,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丰富了高校反邪教工作内涵。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反邪教内涵只有溶入校园文化,才有发展的后劲。比如,浙江大学举办了“弘科学精神,扬求是之风”人文宣传的活动,把浙江大学的校园精萃体现在反邪教活动中;浙江工业大学举办了“红色中国心―――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活动”,把反邪教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丰富了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反邪教工作。第三,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学科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如,浙江大学在“挑战杯”“SRTA”(浙江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理论研究选题中,要求反邪教协会的会员把握和反映学校反邪教工作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浙江工业大学在“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书月系列活动中,要求学生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正确看待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某些不和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就是高校反邪教协会的发展要走出校园,发挥高校优势,整合高校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逐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高校反邪教协会才能成为校园乃至社会反邪教工作的一个辐射源。
四、建立高校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反邪教协会“面向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举措
社会实践是推进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理论学习形式多样化和有效化的重要方式。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反邪教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校内向校外共建的转变。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大学生的校内创新必须要服务于社会才能体现出最佳的效果。将高校反邪教协会与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开展“区校共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走出校门,参与社区、企业“无邪社区”、“无邪企业”创建活动。
2005年12月6日,浙江大学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在浙大引起了很大反响。浙江大学反邪教协会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了共建“无邪社区”大型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科学精神和文明生活方式的真谛,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社区文化,解决现实中人们生活方式遇到的困惑或问题。通过活动,浙江大学反邪教协会利用社区广阔的实践平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了高校反邪教工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和社区的互动,推动了科学思想在社区进一步传播。
总结历史正反经验,高校反邪教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高校特点,高校反邪教工作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要与时代背景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与“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校内社团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方建基,浙江省反邪教协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