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生活 >

易经八卦说

时间:2015-12-25 15:06来源: 作者:灯火阑珊 点击:
选自作者《神从何来》书稿 第二章 源头浊水
  

 易经八卦说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历史上的《易经》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辞的注释。卦辞原来称彖辞。相传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怪兽,能咬断铁。就是说断词为斩钉截铁,无容置疑之意。《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系辞》与《彖》《象》不同,它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卦占法等方面的说明。

欧阳维诚先生认为: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思想,开普勒认为:“数学关系表达了世界的本质,按照数学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宇宙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因为一切都由数学比例决定”。八卦就是古人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象数之学与古希腊的思维方法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但有一些却很相似。即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中,都对应一个当时数学系统:古希腊人对应的是欧氏几何系统,《周易》对应的则是布尔代数系统。

布尔向量是由0和1两个数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数组,0和1在布尔向量中的全部含义只是两个不同的符号而已,与它们作为自然数的性质没有关系。它是英国哲学家布尔在对逻辑思维法则的研究中引进的。他的研究工作后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布尔代数。我们熟悉的逻辑代数,就是布尔代数。

八卦虽然与二进制具有形式上的同构关系,但并不能进一步阐释它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计算模式的本质,无论是将它看成二进制算术,还是布尔向量,都是用0和1代表阴爻和阳爻,但它们不能换成别的符号,只具有固定的0和1的含义,它们始终是一个数,所以不具备“知幽明、定吉凶”的逻辑结论。

《易经》八卦,自古以来就是用于占卜的工具,占卜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龟占,就是将乌龟壳用火烤灼,根据龟壳上的裂纹作为取卦的数字依据;二是筮占,就是用北方的一种筮草,据说这种草有灵性,把筮草当作算盘,然后根据时间、方位取数,凑成八卦所需的数据;三是用铜钱,把铜钱装入乌龟壳或其它容器中随意摇动,根据铜钱的正反面取阴阳数据。然后按图索骥,寻找卦辞。

在中国人的眼中,《易经》代表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为了弄懂弄通《易经》,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耗尽了心血,但没有任何人能将这门预测学演化成高度准确的标准公式。它象一门原始的没有膛线的土炮,无论给它调整多少修正参数,都无法击中远处的目标。

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易经》、八卦呢?当今思想敏锐的学者张远山先生让我们对《易经》、八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根据考古发现,只有以上的太极图,才是正确的伏羲圆图。其它各式的太极图,包括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都是错误图。

伏羲圆图中间的太极图,右面的阳鱼,尖头在上,对应冬至,因为伏羲画六十四卦,是为了制历。(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重而叠之,成为六十四卦,完全是错误的传说)。伏羲制历之前,先要立圭测影,就是制作日圭,竖一根杆子,观测记录阳光的投影长短。

八卦的“卦”字左面,是两个“土”叠起来,就是“圭”。“卦”字后起,本字是“圭”。伏羲画六十四卦,其实是画六十四圭,记录一年日影的六十四个象,用于制历。后来《周易》把伏羲六十四圭转用于卜筮,才在“圭”旁加“卜”,《周易》六十四卦于是与历法脱钩,从此以后,不再明白伏羲画圭是为了制历。

立圭观测日影,冬至日影最长,就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因为冬至那天,太阳南行到达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南,北半球阴极。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后,开始回归北行,于是阴极而阳生,冬至以后,日影逐渐变短,北半球逐渐从冬天变成春天,九十天以后走到春分,就是阴阳平分、昼夜相等的泰卦。因为春分那天,太阳北行到达赤道上空。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第一季从一阳来复开始。在伏羲圆图上,是从北走向东,从水走向木,从至走向春分,就是从坤卦走向泰卦,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一阳五阴、二阳四阴,走到三阳三阴的泰卦。坤卦对应冬至,泰卦对应春分。

太阳北行走完第一季,继续北行,又走第二季,北半球逐渐从春天变成夏天。在伏羲圆图上,第二季是从东走向南,从春分走向夏至,就是从泰卦走向乾卦,同样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四阳二阴、五阳一阴,走到六阳的乾卦,就是夏至。所以上半年的两季,是“阳复”的半圆,就是右面的太极阳鱼,尖头在上,圆头在下,从一阳走到六阳。

夏至日影最短,就是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因为夏至那天,太阳北行到达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北,北半球是阳极,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以后,转为回归南行,于是阳极而阴生,夏至以后,日影逐渐变长,北半球逐渐从夏天变成秋天。乾卦六阳爻,对应夏至,虽然没有阴爻,但是太极阳鱼的圆头中心有个黑点,所以乾卦表面是纯阳,实际上阴在其中。夏至以后,一阴就生出来,从阳鱼变成了阴鱼,进入下半年的第三、第四季。

第三季是从夏至走向秋分,就是从乾卦走向否卦。同样的顺序,同样的时间,泰卦对应三阳三阴的春分,否卦对应三阴三阳的秋分,卦象正好相反,不过否卦也是阴阳平分,昼夜相等。

最后是第四季,太阳继续南行,走向南回归线,北半球逐渐从秋天变成冬天。就是从否卦走回坤卦,同样的顺序,从四阴二阳走回六阴的坤卦,就是冬至。冬至之前的最后一卦,就是《归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剥卦\"\\"\\\\"\\\\"\\"\"所以下半年的两季,是“阴剥”的半圆,就是左面的太极阴鱼,尖头在下,圆头在上,从一阴走到六阴。

伏羲六十四卦,先用坤乾泰否四卦,确定一年四季的四个最重要节气,再用另外六十卦,每十五卦演示一季九十天,加起来是一年三百六十天。

一部演示天地循环,四季变化的六十四卦历法,到唐尧时期,他化圆为方,将六十四卦排列成九路围棋式的天圆地方;到周文王时,他又改造成《周易》两卦一组的吉凶小循环,分为上经、下经,上经三十卦专演天命;下经三十四卦专演人运。

文王借用伏羲的八卦图形,作为占卜的符号。处于偏隅鲁国的孔子既不处在当时洛阳的知识中心,也不熟悉伏羲的历法知识,更不清楚唐尧、《周易》化圆为方,脱离天道,到晚年才看到《归藏》而开始研究《周易》,当然也就无法研究出所以然。

20世纪初,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关于原始思维的学说,他认为原始民族与文明社会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思维很少运用抽象概念,也不受逻辑规律尤其是矛盾律的支配。在原始思维中,事物和现象没有确定的性质,它们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其他东西,它们可以发出自身的神秘力量,又可以接受外来的神秘力量,他将这种思维规律称为“互渗律”。

《周易》规定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认为占卜中的数字运算可与四时代兴、五年再闰、一年三百六十日甚至与“万物之数”相对应,所有这些观念都反映出一种神秘的不受逻辑支配的原始思维方式。易学的兴盛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的所谓最高智慧,是一种与神秘观念和互渗律保持密切联系的智慧。

原来久盛不衰的《周易》热,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巫术热。

 易经八卦说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历史上的《易经》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辞的注释。卦辞原来称彖辞。相传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怪兽,能咬断铁。就是说断词为斩钉截铁,无容置疑之意。《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系辞》与《彖》、《象》不同,它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八卦占法等方面的说明。
欧阳维诚先生认为: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思想,开普勒认为:“数学关系表达了世界的本质,按照数学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宇宙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因为一切都由数学比例决定”。八卦就是古人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象数之学与古希腊的思维方法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但有一些却很相似。即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中,都对应一个当时数学系统:古希腊人对应的是欧氏几何系统,《周易》对应的则是布尔代数系统。
布尔向量是由0和1两个数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数组,0和1在布尔向量中的全部含义只是两个不同的符号而已,与它们作为自然数的性质没有关系。它是英国哲学家布尔在对逻辑思维法则的研究中引进的。他的研究工作后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布尔代数。我们熟悉的逻辑代数,就是布尔代数。
八卦虽然与二进制具有形式上的同构关系,但并不能进一步阐释它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计算模式的本质,无论是将它看成二进制算术,还是布尔向量,都是用0和1代表阴爻和阳爻,但它们不能换成别的符号,只具有固定的0和1的含义,它们始终是一个数,所以不具备“知幽明、定吉凶”的逻辑结论。
《易经》八卦,自古以来就是用于占卜的工具,占卜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龟占,就是将乌龟壳用火烤灼,根据龟壳上的裂纹作为取卦的数字依据;二是筮占,就是用北方的一种筮草,据说这种草有灵性,把筮草当作算盘,然后根据时间、方位取数,凑成八卦所需的数据;三是用铜钱,把铜钱装入乌龟壳或其它容器中随意摇动,根据铜钱的正反面取阴阳数据。然后按图索骥,寻找卦辞。
在中国人的眼中,《易经》代表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为了弄懂弄通《易经》,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耗尽了心血,但没有任何人能将这门预测学演化成高度准确的标准公式。它象一门原始的没有膛线的土炮,无论给它调整多少修正参数,都无法击中远处的目标。
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易经》、八卦呢?当今思想敏锐的学者张远山先生让我们对《易经》、八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根据考古发现,只有以上的太极图,才是正确的伏羲圆图。其它各式的太极图,包括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图,都是错误图。
伏羲圆图中间的太极图,右面的阳鱼,尖头在上,对应冬至,因为伏羲画六十四卦,是为了制历。(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重而叠之,成为六十四卦,完全是错误的传说)。伏羲制历之前,先要立圭测影,就是制作日圭,竖一根杆子,观测记录阳光的投影长短。
八卦的“卦”字左面,是两个“土”叠起来,就是“圭”。“卦”字后起,本字是“圭”。伏羲画六十四卦,其实是画六十四圭,记录一年日影的六十四个象,用于制历。后来《周易》把伏羲六十四圭转用于卜筮,才在“圭”旁加“卜”,《周易》六十四卦于是与历法脱钩,从此以后,不再明白伏羲画圭是为了制历。
立圭观测日影,冬至日影最长,就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因为冬至那天,太阳南行到达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南,北半球阴极。太阳到达南回归线以后,开始回归北行,于是阴极而阳生,冬至以后,日影逐渐变短,北半球逐渐从冬天变成春天,九十天以后走到春分,就是阴阳平分、昼夜相等的泰卦。因为春分那天,太阳北行到达赤道上空。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第一季从一阳来复开始。在伏羲圆图上,是从北走向东,从水走向木,从冬至走向春分,就是从坤卦走向泰卦,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一阳五阴、二阳四阴,走到三阳三阴的泰卦。坤卦对应冬至,泰卦对应春分。
太阳北行走完第一季,继续北行,又走第二季,北半球逐渐从春天变成夏天。在伏羲圆图上,第二季是从东走向南,从春分走向夏至,就是从泰卦走向乾卦,同样用了十五卦、九十天,经过四阳二阴、五阳一阴,走到六阳的乾卦,就是夏至。所以上半年的两季,是“阳复”的半圆,就是右面的太极阳鱼,尖头在上,圆头在下,从一阳走到六阳。
夏至日影最短,就是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因为夏至那天,太阳北行到达北回归线上空,最为靠北,北半球是阳极,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以后,转为回归南行,于是阳极而阴生,夏至以后,日影逐渐变长,北半球逐渐从夏天变成秋天。乾卦六阳爻,对应夏至,虽然没有阴爻,但是太极阳鱼的圆头中心有个黑点,所以乾卦表面是纯阳,实际上阴在其中。夏至以后,一阴就生出来,从阳鱼变成了阴鱼,进入下半年的第三、第四季。
第三季是从夏至走向秋分,就是从乾卦走向否卦。同样的顺序,同样的时间,泰卦对应三阳三阴的春分,否卦对应三阴三阳的秋分,卦象正好相反,不过否卦也是阴阳平分,昼夜相等。
最后是第四季,太阳继续南行,走向南回归线,北半球逐渐从秋天变成冬天。就是从否卦走回坤卦,同样的顺序,从四阴二阳走回六阴的坤卦,就是冬至。冬至之前的最后一卦,就是《归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剥卦。所以下半年的两季,是“阴剥”的半圆,就是左面的太极阴鱼,尖头在下,圆头在上,从一阴走到六阴。
伏羲六十四卦,先用坤乾泰否四卦,确定一年四季的四个最重要节气,再用另外六十卦,每十五卦演示一季九十天,加起来是一年三百六十天。
一部演示天地循环,四季变化的六十四卦历法,到唐尧时期,他化圆为方,将六十四卦排列成九路围棋式的天圆地方;到周文王时,他又改造成《周易》两卦一组的吉凶小循环,分为上经、下经,上经三十卦专演天命;下经三十四卦专演人运。
文王借用伏羲的八卦图形,作为占卜的符号。处于偏隅鲁国的孔子既不处在当时洛阳的知识中心,也不熟悉伏羲的历法知识,更不清楚唐尧、《周易》化圆为方,脱离天道,到晚年才看到《归藏》而开始研究《周易》,当然也就无法研究出所以然。
20世纪初,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了关于原始思维的学说,他认为原始民族与文明社会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思维很少运用抽象概念,也不受逻辑规律尤其是矛盾律的支配。在原始思维中,事物和现象没有确定的性质,它们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其他东西,它们可以发出自身的神秘力量,又可以接受外来的神秘力量,他将这种思维规律称为“互渗律”。
《周易》规定奇数属阳,偶数属阴,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认为占卜中的数字运算可与四时代兴、五年再闰、一年三百六十日甚至与“万物之数”相对应,所有这些观念都反映出一种神秘的不受逻辑支配的原始思维方式。易学的兴盛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的所谓最高智慧,是一种与神秘观念和互渗律保持密切联系的智慧。
原来久盛不衰的《周易》热,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巫术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灯火阑珊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12-25 13:12 最后登录:2016-01-30 19:0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