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个学年又开始了,新的一批幼儿园小朋友将成为小学生了,看着他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仿佛我自己也小了许多。在他们的注视中,我们开始了第一节自然课的学习。
我问同学们,“关于自然知识你们都想知道什么呢?”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突然有一个孩子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牙掉了!”班里一下子就开了锅。有的说:“没事,我也掉了。”有的说:“还会长出来的。”其中有一个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以为他还有什么问题,便让大家安静,听这个同学的问题。可他站起来却说:“牙掉了要扔到房上去,要不就长不出来了!”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孩子说:“不对不对,我奶奶说,下牙掉了才扔到房上去,上牙掉了就要扔在地下!”
学生的话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因为他们说的话,我也听说过,还有什么:上牙向下长,往下扔,下牙往上长,就往上扔的说法。其实,乳牙一共20个,每个乳牙到一定时间就会因牙根吸收而自行脱落,恒牙就取而代之,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乳牙褪换。换牙一般从6岁开始,大概13岁换完,恒牙比乳牙多两对尖牙;两对磨牙;两对智齿,如果出全是32颗牙。智齿21岁左右萌出,也有终身不长的,这也不算不正常。换牙顺序基本与长牙相同,乳牙脱落,恒牙萌出,依次更换。可有的大人看到孩子的牙没有很快地长出来,就以为是牙扔错了地方,影响了换牙。照此理说,如果真的把牙扔到了房上,万一哪天风把它刮下来,那新长的牙齿岂不是要拐个弯了?其实,恒牙有可能萌出偏晚。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于乳牙脱落过早时,这时孩子习惯用牙龈咀嚼,造成牙龈角化增强,龈质坚韧而肥厚,以致恒牙很难突破牙龈而萌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中切牙。如果没有其他慢性病,就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耐心等待。
除此之外,牙齿的生长还会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1. 遗传因素包括种族演化和家族遗传史,前者是指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随食物由生到熟,由粗到细,由硬到软的改变过程,人类咀嚼器官也逐渐退化,牙齿变小、变少,常出现小牙畸形或先天缺牙;后者是指某种牙齿形态或错移畸形,可在亲代或子代重复出现,或隔代出现。
2. 环境因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分。
① 先天因素:主要是孕妇的营养和疾病影响了胎儿牙齿的发育。如果母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A、D、C及矿物质钙磷铁,可直接影响牙齿发育。母体在妊娠早期,受病毒,某些药物,环境污染,X线照射等因素作用,均可影响牙齿发育。
② 后天的环境因素:早产,婴幼儿期营养失调,新生儿及婴幼儿期疾病,可影响牙齿发育。儿童牙齿发育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可造成四环素牙。引水或食物中含氟量过高,可导致氟斑牙。机械外力作用可导致牙齿的畸形,如弯曲牙、融合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造成牙齿萌出迟缓。脑垂体前叶激素分泌不足,则造成牙齿数目减少,以及普遍小牙症。
由此可见,牙齿的生长发育是和牙齿扔在哪里没有关系的。特别要提醒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应注意知识的科学性。